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0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扶贫首倡地 锦绣山河美如画
——湖南抓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

    11月1日,学生在花垣县十八洞村梨子寨参观。近年,该村通过现场教学、拓展教学、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前来研学的青少年深入认识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精神内涵,成为研学和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胡盼盼

  金秋时节,橘柚飘香,花垣县十八洞村秋色迷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脱贫攻坚从此在中国开启新的伟大进程,中国脱贫攻坚为人类减贫事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扛牢政治责任,着眼“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攻坚。

  八年奋战不寻常,首倡之地展现首倡之为: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消除。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夺取脱贫攻坚胜利后,湖南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大湘西茶叶带、湘南脐橙带、湘江源蔬菜、环洞庭湖区养殖圈……在脱贫地区,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支撑乡村加快振兴。

  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10周年之际,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湖南,锦绣山河如画美。

  牢记嘱托,合力攻坚

  湖南地处内陆,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彻底摆脱贫困是三湘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如何实现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始终牢记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

  今年8月12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到十八洞村调研时叮嘱大家,要自觉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体村民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一到湖南履新,便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调研,叮嘱大家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共同富裕。

  “五级书记”打头阵。在脱贫攻坚期,湖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省市县乡村五级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省委是“总前委”、市委书记是“纵队司令”、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是“主攻队长”、村支部书记是“尖刀排长”。

  聚全省之力攻坚。湖南构建起立体作战模式,人、财、物加速聚集,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保障。8年攻坚战,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投入资金超500亿元,源源不断提供“粮草”。

  脱贫攻坚有多难,这片热土上的党员干部就有多拼。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温暖了一个个贫困山村。

  脱贫攻坚期间,全省2.1万支队伍、5.6万名驻村帮扶队员投身脱贫攻坚一线;60多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穷亲”。

  打赢脱贫攻坚战,领悟“精准扶贫”真谛,聚焦“精准”,下足功夫——

  建立起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贫困数据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

  动员全省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明确“谁来帮”;

  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明确“怎么帮”;

  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明确“如何退”。

  处处要求“精准”,全程落实“精准”,以“精准”破瓶颈,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2021年4月30日,湖南召开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宣告,全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掉了贫困帽。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猕猴桃才卖光,香柚马上要丰收,上市的水果一个月换一茬!”深秋时节,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山头上,硕大饱满的香柚压弯了枝头。

  菖蒲塘村曾因少地、缺水,是有名的穷沟沟。通过大力发展水果产业,10年时间,村民收入翻了近5倍,从贫困村嬗变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奇迹不会从天降,幸福生活等不来。脱贫攻坚中,三湘儿女尽锐出战,书写了“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精彩故事,探索出了许多在全国“叫得响”的湖南经验。

  产业兴,才能拔穷根。湖南创造性提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搅活了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宁乡花猪拱开“致富门”、平江山茶油为脱贫加“油”、武冈小药材根治“贫症”……全省356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湖南产业扶贫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把会场搬到了湖南。

  脱贫攻坚战,资金是子弹。湖南在全国创新推出扶贫小额信贷,全国20多个省份的“同行”前来湖南学习取经。今年,全省已新增发放小额信贷超13亿元,贷款余额近100亿元。

  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全省加工企业首选脱贫地区建基地,带动广大农户融入产业链,分享利益链,户均年收入逾3万元。

  对于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引导贫困户从脱贫走向小康。

  深秋,沅陵县太安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云服饰有限公司帮扶车间内,搬迁群众李西玉正在工作台上忙碌。

  李西玉告诉记者,过去居住深山老林,贫困像山一样压得他抬不起头。如今搬出大山、住进楼房,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他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

  “十三五”期间,湖南69.4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挪穷窝、搬新家,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人口的县。湖南易地扶贫搬迁经验——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看量化指标,更要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湖南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每年梳理一批就业、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昔日万山阻隔的贫困地区,如今“天堑变通途”。全省所有贫困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客车,实现“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公路”。交通改善了,数字乡村建设、电商平台又助“山货”走出了深山。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湖南如期兑现了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了每一个乡村角落,温暖了每一个贫困家庭。

  乘势而上,击鼓催征

  走完了脱贫摘帽的艰辛历程,乡村振兴又击鼓催征。

  今年10月27日,第三期老挝地方政府中高级干部湖南研修班一行来到十八洞村开展现场教学交流活动,实地感受十八洞村从深度贫困的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蝶变。

  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湖南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在全国率先创建省级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推行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对返贫对象实行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省防返贫监测收入基准线提至当前的7500元,防返贫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去年11月,隆回县三阁司镇田坝村村民钱诗毫妻子摔伤后,村里立即将他一家纳入返贫监测对象,开展“一对一”帮扶,成功消除了返贫风险。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奋战乡村振兴。湖南传承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立柱架梁,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10月22日,湖南日报社驻安化县东坪镇马渡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队员化身讲解员,向游客讲解马渡村的红色文化。驻村不到半年时间,马渡村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已为马渡村“画”出了一幅美好蓝图:利用红色文化,打造“农业+旅游+果园研学基地”的发展模式,增收致富。

  今年5月,全省新一轮8856支工作队、2.4万余名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员同步轮换,他们手握“接力棒”,进村到岗,活力迸发,激情满怀。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湖南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相继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驻村帮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

  “以前常常喝‘大酒’,为消愁;现在偶尔喝点‘小酒’,是高兴!”10月29日,十八洞村龙先兰割完蜜后,高兴地抿了一口小酒。

  时代大潮,改变最深刻的是人。龙先兰曾是村里有名的“酒鬼”,如今通过发展养蜂产业成了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持续稳定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一环,产业和就业是增收的两个重要抓手。

  湖南将脱贫产业融入全省产业大布局,紧贴市场,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立足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粮食、畜禽、蔬菜、油料、柑橘、竹木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规划形成12个核心产区产业集群,全省脱贫产业接续梯次发展。

  “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又能顾家。”武冈市湾头桥镇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殷少菊称,每月有工资,早晚还能干农活,多头来钱,自己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突出稳岗就业。今年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已达250.02万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强劲,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湘巨变,各美其美

  蜿蜒的村道、潺潺的溪流边,传来三三两两游客的嬉闹声。夕阳西下,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园谢林港镇清溪村,如诗如画。

  或许周立波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他在《山乡巨变》里畅想的乡村未来美景,如今已变为现实。

  弹指十年,面貌一新。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的第10个秋天,三湘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变:广袤乡村,满目绿水青山;和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0月31日,郴州展翔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数字果园内,2万亩脐橙即将进入成熟期。该公司联结了4000余户农户,带动每户年增收3万元。

  湘西的保靖、花垣,成千上万的农民种茶卖茶,一亩黄金茶毛收入近万元,茶农盖起幢幢新房。永顺的猕猴桃、莓茶打响品牌,让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广阔的湖湘沃野,蕴藏着丰富的农业资源。湖南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鼓起腰包。

  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都在湖湘沃野上拔节生长。

  长沙县金井镇,一片茶叶带动茶园变景区、小镇变强镇,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短短几年,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从偏远小山村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红红火火,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

  富民产业越做越大,百姓钱包越来越鼓。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9000元。

  村集体经济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全省农业农村多元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去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5.16亿元,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实现清零。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南立足乡村特征改善乡村风貌,1.8万个村完成分类规划,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迈向纵深,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大山深处走出“网红路”,偏远乡村也有了“文艺范”。在“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下,美丽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遍地开花。10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点缀在湖湘山水间,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湖南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手,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文明乡风浩荡而来,美丽乡村活力四射。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主人翁”意识越来越强,换了“精气神”,奏响一曲曲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大地颂歌。

  脱贫攻坚,甩掉贫困帽;乡村振兴,昂首再出发。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三湘儿女乘风破浪正远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