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港云
高校作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阵地,须以文化认同、制度支撑、行为展现、环境化人为支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有效融入高校,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使命。
与大学理念相结合,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高度凝练的大学理念是师生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在正确的办学宗旨、经典的校训、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中。一方面,大学理念的塑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确保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嵌入大学理念,依托各高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方针,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表达”,借助师生共同认可的精神文化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理念的高度契合,能促进师生从精神深处生发出一种浓烈的价值观自信。如厦门大学将百年建校涌现出的以陈嘉庚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的革命精神、抗战内迁闽西办学的自强精神、王亚楠和陈景润等为代表的科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散发定方向、育新人的精神力量。
与大学制度相结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制度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盈制度的躯干,实现内在价值之“魂”和外在制度之“体”的有机统一。如东华大学的“国旗班”教育示范制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根本遵循。具体来看,一是完善高校制度设计,形成教学、科研、管理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规范和准则,同时将制度的育人性作为评价标准。二是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高校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体制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制度,通过制度来引导、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对违背价值观的不良行为进行惩戒,对符合价值观的向善行为给予助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约束”有制可循,依制而行,为制度所保障。
与师生行为相结合,引导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关键主体,需要调动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获得最具意义的主体根据。首先,高校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面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增进师生福祉过程中实现理论认同到日常行为的转化。其次,高校师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教师在求真育人的过程中始终担当立德树人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以“四有”教师标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如北京大学的“教授茶座”,通过师生心灵对话达到思想引领。另一方面教育引导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志愿者行动及各种文明创建等实践活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且只有在师生具体行为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真正彰显先进价值理念从塑造师生灵魂到引导师生行为的“内功”。
与大学环境相结合,营造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无论是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等外在环境,还是校风、教风、学风等人文环境,其涵化人的关键在于“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复旦大学通过“经典读书计划”,滋养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品牌活动,如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山大学“百歌颂中华”等,都是唱响校园主旋律的生动实践。精心打造饱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蕴的特色景观,释放环境育人正能量。当前面对教育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上数字快车道,增强引导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臻于“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研究”(22E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