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禹爱华
衡岳之北,湘江西岸,茂林修竹间坐落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集讲学与藏书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传承文脉的独特教育形式。古往今来,中华大地有据可查的书院就有七八千所。然而,千年弦歌不辍并演进为现代大学的,惟有岳麓书院。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湖南大学,踏访这方文教圣地。
岳麓书院,位于校园后方的岳麓山畔。院落不大,透着古朴庄严。大门两侧,便是那副名烁古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数十年后,宋真宗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使之名扬天下。南宋乾道年间,张栻掌教岳麓,湖湘学派臻于极盛。此后,岳麓书院历经七毁七建,但弦歌始终不辍。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再之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相继在此办学。
“改革开放后,岳麓书院逐渐恢复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现在,拥有哲学和中国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介绍。
说起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辍的奥秘,陈仁仁这样解释:
“一是形成了朱张学统、湖湘精神,且后继有人、代代传承;二是自诞生起便有包容性、开放性,兼纳各类学术交融激荡,始终站在时代潮头。”
今天,这座千年书院,依然金声玉振、续写着济济英才“于斯为盛”的传奇。
在书院每年的新生入学礼上,全体新生会集体朗读《岳麓书院学规》。书院每年会举办拜师礼、谢师礼以及端午祭祀屈原、清明祭祀先贤、金秋祭祀孔子,即所谓“三礼三祭”,以期“习礼育人”。
于斯为盛,是因师道传承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师生之间相交以道、砥砺共进。
“亲炙名师门下,建立朝夕闻道、寓教育于日常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古代书院的可贵传统。从2009年起,我们把传统教育和现代大学教育结合起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陈仁仁说。
于斯为盛,是因“会讲之风”助力思想繁荣,延扩着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人文气度。
今天,“朱张会讲”所代表的学术精神早已融入书院。名山坛席,智者新声,古老而青春的讲堂上再次激荡起黄钟大吕。从世纪之交开电视讲学先河的“千年讲坛”,到博士生自发组织的“明伦堂讲会”,再到2013年设的“岳麓书院讲坛”,数百位海内外著名学者在岳麓山下登坛讲学。
“我们的想法是,让孔子和柏拉图、朱熹和黑格尔、西方哲学和中国思想文化,都在这里汇聚、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开阔的视野带来开阔的襟怀,激励学子们精研高深学问、弘扬人文理想、振兴社会教化。”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珍名如是说。
(原载《光明日报》9月15日1版,本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