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要求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可作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中医药优秀文化的精髓,赋能高校思政教学,将助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高校更好地承担立德树人任务贡献力量。
领悟价值意蕴,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思政课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结合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对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从中医药事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要求出发,实现思政课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充分弘扬“医心仁爱、普同一等”的为民情怀,“大医精诚、精益求精”的执著品质,和“扶危济困、重义轻利”的奉献精神;培育学生“生命至贵”的医心仁爱之美、“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之美、“阴阳平衡”的和谐共生之美,坚定医学生职业理想,培育医德精神,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旨归。思政课应站在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把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变易观、阴阳辩证观”等中医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素养,培育中医药思维方式,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挖掘内在契合元素,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人们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辩证法等诸多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如中国古代医家将阴阳五行疗法广泛地运用于医疗领域,逐渐形成了以朴素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执中致和,形成了以整体论和阴阳辩证观为基础的论治法则,主张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中医倡导“生命至上、悬壶济世”,体现了“医者仁心、广济苍生”为己任的人生价值理念,这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大医精诚、淡泊名利、忠于医业”等理念和“神农尝百草、杏林春暖、橘井流香”等杏林故事充分展示中医药人的职业操守,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思政课应深入挖掘中医药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元素,并形成体系,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发挥中医药院校资源优势,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金课。培育一批善于阐释“两个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锤炼,使思政课教师既有较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具备中医药优秀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加强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把中医药文化元素有机整合到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中,建构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制度协同机制研究,把思政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制度进行一体化改革设计,形成中医药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制度协同机制。加强思政课堂教学方法路径的设计。加强对于中医药文化元素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融入教学的环节、融入教学的方式方法、情景设置以及教学效果考核等方面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探索。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索贯通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的思政课实践模式,深入挖掘“杏林悦读沙龙”、文化艺术情景展演等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融合。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湖湘医德文化资源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3A7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