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强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牵引。
李琳
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突出抓好现代化产业建设,紧紧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主攻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主体,湖南“三个高地”建设的主战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先导性支撑性作用。“十二五”以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优势集群支柱显现,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等特征,引育出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和中小航空发动机等一批根植湖南、市场竞争力凸显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拥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仅次于江苏、广东,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三位。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已成为促进我省产业体系演进的关键牵引,必将成为构建湖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着眼构建具有湖南特色与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对比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状况,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不大不强”阶段。2022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5059.14亿元,占GDP比重为10.5%,较全国平均水平13%低2.5个百分点。同时,还面临集群化发展效应不明显、平台支撑不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融合化发展较表浅、要素供给短缺等瓶颈制约。聚焦短板精准发力,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为抓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对于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为重要。
“4+6”: 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能级
美国圣地亚哥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集聚了超过115家拥有千位员工以上的大型基因检测企业,1100多家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基因之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事实都表明,集群化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有效空间组织模式。实施“4+6”产业集群跃升工程,是破解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效应不明显“短板”的有效之举。
实施产业集群跃升工程,推动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跃升。对标对表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以高端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为依托,深入推进产业集群提质工程和跃升行动,打造四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应按“一群一策”出台跃升计划,建立“四库”工作台账,即动态摸清每个产业集群现有企业库、拟引进集群项目库、在建集群项目库、已引进集群项目库,通过精准锻长板补短板,提升四大产业集群的现代化水平。
聚焦四大产业集群世界级领航企业不足的短板,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升级工程。瞄准四大产业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鼓励链主企业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加速整合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提升大企业的国际资源掌控力与影响力。同时,以推动链主企业跃升为牵引,支持四大产业集群培育更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
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推动“6个”省级优势产业集群向国家级产业集群跃升。以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生物医药等6个具有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产业集群提升工程,推进集群在强基础、促创新、优生态等方面加快提升,培育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
“4+4”: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新兴产业创新的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表明,以搭建共享平台为主路径的政策措施尤为重要。
提升高水平研发平台能级。以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契机,围绕“4+6”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及重大战略需求,以“4+4”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以积极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平台、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布局湖南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流程全覆盖能力,构建跨领域、多元化的融合型创新平台网络。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一方面,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强潇湘科技要素交易大市场体系建设,优化技术市场布局,探索在长株潭、环洞庭湖、湘南、大湘西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技术专业中心,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完善知识产权运维平台。探索建立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和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园区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构建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体系,集成打造重点产业、重点园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生态系统。
构筑高层次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一方面,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湖南自贸区获批和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为契机,以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抓手,积极引进一批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国际化平台和载体;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非洲、拉美、东盟等地区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湖南优势产品、装备、技术走出去。另一方面,推进省际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和方式,打造创新要素自由流通、科技设施共享联通、创新链条紧密融通的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开展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产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跨界融合, 夯实产业链现代化关键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强渗透性和正外部性的产业属性表明,推进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对于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起着关键支撑点作用。
实施新兴产业跨界融合工程。推进新材料配套攻关、绿色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示范、工业软件攻关和产业化、“人工智能+”应用示范等产业跨界融合工程,实施新兴技术应用场景融合示范工程,高质量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湘江新区车联网和智联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示范区等,打造若干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智能网联等新兴应用场景。
推进新兴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4+6”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园区等为载体,深入推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与维保平台等,为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型示范载体和标杆企业提供支撑。
加快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我省“4+6”产业集群新兴优势产业链提质升级,加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行业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应用广泛的融合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要素保障, 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组建天使投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科技企业转贷等领域的一系列市场化基金,重点投资和服务于初创型、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公司债等债务融资工具解决瓶颈问题。
精准引育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动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紧缺人才需求清单,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在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具有较强影响力、能引领支撑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高等院校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我省高校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人才需求方向,优化专业设置,适当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招生指标可重点向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量大的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等专业倾斜,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兴人才培养互促共赢;实施湘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