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新时代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需要从源远流长的廉洁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用好“守正创新”的金钥匙,把握其文化特性与时代内涵,在树立不想腐意识的同时,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奠定坚实的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
巩固“崇廉敬洁”的价值追求,彰显优秀文化的引领力。清正廉洁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奉行的道德圭臬和思想自觉。从“廉者,政之本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对廉洁文化“崇廉敬洁”核心理念的诠释,到子罕却玉、杨震拒金和陶母退鱼等广为流传的民间廉洁故事,既彰显了廉洁文化的崇廉引领之力,也反映了中国人民敬洁的价值追求。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当树立更多富有时代意义的廉洁奉公好榜样,拓展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使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忠厚老实等价值观焕彩生辉、历久弥坚,切实发挥廉洁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升不想腐的感召力和在全社会形成廉洁价值观作出贡献。
夯实“育廉导洁”的教育体系,筑牢廉洁基因的传承力。廉洁教育和文化传播对巩固“崇廉敬洁”价值理念至关重要。古人向来注重多层次的廉洁文化融入和多场景的廉洁文化传播。《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教材中就有“人之初,性本善”“节义廉退,颠沛匪亏”的阐述,“廉”一直是私塾、乡学和国子监等教育机构中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至今仍嵌于历经千年弦歌不绝的岳麓书院讲堂两壁以训诫学子。古代官场非常重视官吏廉政教育的预防作用。徐元瑞纂集的官吏必修经典《吏学指南》明确提出“尚廉、尚勤、尚能”的理念。据《贞观政要》记述,唐太宗告诫群臣:“大丈夫岂得苛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历史上数量众多的家规、家风、家训构建的家庭廉洁教育情境,为锻造华夏儿女的“廉洁人格”和传承发展廉洁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发挥“育廉导洁”的教育体系的价值导向和行为约束功能,从源头入手、根基发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导向,营造崇廉敬洁的环境氛围,提升党员干部和社会公众的廉洁意识和精神境界,厚植拒腐防变的廉洁文化土壤。
强化“护廉卫洁”的底线思维,提升拒腐防变的判断力。尧舜禹时期,被誉为“中国司法始祖”的皋陶就将“贪以败官”的罪名定为“墨”,夏朝对犯此罪者处死刑。中国第一律《秦律》和最早的法典《唐律》对挪用公款和贪污受贿等罪行及惩戒都有明确且严格的规定。无论是一代雄主刘秀强力肃贪开创“光武中兴”政教清明的大好局面,还是“包青天”“海青天”铁面护廉留下难以释怀的清官情结,再到防止地方贪污腐败、结党营私而沿用至今的巡视监察制度,对维护吏治清廉和整肃社会环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应深刻认识面临的长期性考验和复杂性矛盾,继续强调坚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力,用树高线、明底线、亮红线的做法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对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的判断力,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培育“持廉守洁”的情怀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和“洁”是士大夫品德情操的首要标准和官吏必须恪守的职业规范。屈原“志洁行廉”“虽九死其犹未悔”,周敦颐“官清赢得梦魂安”,刘大夏“居官以正己为先”,这些廉士坚信“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因此强调为官为吏都应律己以廉、戒除贪欲,以清廉操守抵御欲望的侵蚀,不为外物所趋,追求处事公正。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必须持之以恒地培育新时代“持廉守洁”的情怀担当,在守护廉洁文化根基血脉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用不想腐的感召力增强“勤政为民”自律意识和激扬“清风正气”社会意识,展现新时代廉洁文化的自信自强和向心作用。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