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梅花
9月5日,在涟源市桥头河镇桥头河村的老家,朱晓鹏坐在轮椅上,面对电脑,右手缓慢地敲击键盘。“我正在向我的导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黄忠亿教授,讨教数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问题。”朱晓鹏说,趁着暑假,他将手头的学术文章收尾,投稿给学术期刊。
朱晓鹏出身贫寒,从小立志以知识改变命运;17岁考上清华,却突发疾病全身瘫痪,无奈休学。凭借强大毅力,经过2年努力,终于坐上轮椅重返清华园。今年6月,30岁的朱晓鹏获得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为他拨穗,成为众人敬佩的“轮椅博士”。9月中旬,他赴新疆大学工作,投身国家西部地区的基础学科教育。
用两年时间,像婴儿般练习坐、站、走
2010年,朱晓鹏获得全国化学竞赛湖南省一等奖,并顺利通过清华自主招生考试,进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
当梦想照进现实,命运却狠狠地抽了他一巴掌。“2011年一个备考之夜,我突然全身麻痹无法动弹,试图挣扎时摔倒在地,全身剧痛。”朱晓鹏回忆,经过几天抢救,方逃过死神之手,他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术后左半边身体失去知觉,不能活动,医生断言他将“永远无法站立”。
他不得不暂别校园,回家休养。“当时只能躺着,看不到生存希望,曾一度想轻生。”那段人生至暗的日子,他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他们身残志坚的奋斗史,激励他迎难而上,“即使身体残疾,也要迸发生命光彩”。
不甘心向命运低头,朱晓鹏努力进行康复训练。
他花2个月练习坐,3个月练习站。从1分钟都坐不了,到可以坚持2分钟、10分钟;从被人搀扶都无法站住,到可以站半小时、1小时。
腰部和腿部力量强劲起来后,他开始学习走路。从需要帮忙把脚抬起才会迈步,到自己扶着墙壁能走1米、10米……2年时间,朱晓鹏像婴儿一样,重新学会坐、站立、行走,即使走得很慢且时常摔倒,也从未放弃。
日复一日练习和细微的进步,朱晓鹏看到了坚持的意义。他一点点打破医生的断言,如今除了穿衣服,进食、如厕、洗漱等基本生活都能自理。
2013年,他在母亲的陪护下,返回清华园,沿着他热爱的科研之路继续前行。
在校期间,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
坐着轮椅“跑”公益,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因行动不便无法操作化学实验,学校将我从化学系转到数学系,还专门为我和妈妈安排有电梯的公寓;一位校友送给我电动轮椅;湖南老乡、全国道德模范肖光盛为我募捐助学金,减轻我家的经济负担;涟源市残联上门实施无障碍改造,解决我出行难、如厕难、洗澡难等问题……”对朱晓鹏来说,是母校的支持、社会的帮扶、亲友的关爱,他才得以“有爱无碍”地生活和学习深造。
为回报收获的爱与温暖,朱晓鹏坐着轮椅,奔赴各地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他和同学发起创立“清华无障碍研究协会”,致力于传播无障碍理念,推动学校无障碍改造,让残障人士在校园能便利生活;利用寒暑假公益讲学,以亲身经历勉励更多学子不畏艰难勇敢追梦。
2018年10月,无障碍发展国际学术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朱晓鹏作为志愿者,负责接待服务工作。这于常人来讲,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朱晓鹏需要克服身体不适来完成。“平时每坐5个小时轮椅,就得躺下休息1个小时,不然全身会疼。大会当天,我坐着轮椅在会场维持秩序、入座引导、议程咨询,连续12个多小时没休息,脖子、腰、臀疼痛难耐。”朱晓鹏说,手术留有后遗症,坐久了全身神经呈放射性疼痛,至今每天还要吃止痛药。
尽管困难重重,朱晓鹏热忱公益的心依然澎湃。2019年1月,他回湖南联合清华乡贤开展公益讲学,连续4天早上6时起床赶路,跑遍永州市8个县,为8所农村学校的孩子讲述励志故事、传授学习方法。2018年以来,朱晓鹏参加无障碍宣传、无障碍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上百次,奔赴20多个城市进行公益讲学。
今年7月,为鼓励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吴成潇考入大学后勇敢逐梦,朱晓鹏从北京赶往吴成潇的家乡冷水江市,与他谈心谈话,赠书勉励他站在新的起点上迎风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