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湖南建设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湖南的具体实践。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建设美丽湖南尤其需要在治理、科技、教育等方面强化创新,聚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南样板。
付宏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发布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美丽湖南建设、坚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责任担当。这是湖南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大战略部署。基于此,应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湖南样板。
强化治理创新,坚持“三个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美丽湖南建设必须以系统观念强化生态治理创新,增强整体协同,坚持“三个一体化”。
坚持治理对象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彼此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一个方面受到污染或破坏,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坚持把治理对象一体化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建设美丽湖南,必须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一体化治理格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应强调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一体化统筹,对空气、水域、草地、田地、地下、森林、湿地、尾矿等进行整体治理,强化系统治理创新。
坚持治理主体一体化。创立共治共责的治理主体机制,改变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实现治理主体一体化。应构建党政军民学参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民间组织管理协同,中央、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互补的治理主体一体化机制,实现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责任清单一体化,落实主体责任。从各地区、各部门横向协同上看,省级层面应建立统一协同机制,建议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设立专门的生态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省的横向一体化工作。
坚持治理手段一体化。中共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产业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一体推进,深入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明确要求在治理手段上坚持一体化推进。针对建设美丽湖南总体要求,应加快一体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针对环境问题涉及面多的状况,应一体化“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针对当前能源短缺形势,应一体化落实火电、风电、水电、光伏、储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针对湖南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国家公园的示范引导,应谋划布局建好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批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动湖南一体化设立并协同开展国家公园园区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科技创新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湖南形成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良好局面,但是产业转型升级难、“三大保卫战”技能支撑不足、环境治理效能不高依然是制约美丽湖南建设的瓶颈,必须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治理效能。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是必然选择。应大力发展减碳技术,全面推进节能降碳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持续推动“煤改气”“煤改电”,多措并举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无碳技术,利用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去碳技术,紧跟碳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技术,为湖南降排减排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大力发展专特技术,赋能“三大保卫战”。“三大保卫战”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湖南的标志性工程,相关技术支撑不足是当前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关键瓶颈。应大力发展专特技术,锚定“三大保卫战”的专门技术和特殊技术。比如在保护蓝天战中,对于雾霾中大风量、中低浓度VOCs污染物,使用传统的提纯分离方式、变压或变温吸附方法都需要大量用工量和能耗,均不可行,必须推动多种回收、销毁技术的专门组合发展;在保护碧水和净土战中,对于污水处理必须在膜分离、微生物技术、生物膜技术等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对于污泥处理必须在深度脱水技术、热压干化技术上实现更高的效能。
大力发展数智技术,加快制度政策落地。围绕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责任、构建湖南“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美丽湖南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生态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要确保制度政策落地,把好制度用好。鉴于此,应大力发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全覆盖、多维度生态制度和政策的执行、监督共享系统,实时监控和追踪政策制度的实施情况、效能反馈,实现制度执行的主观陈述向客观呈现、缺乏透明向透明、延迟向即时、由上至下向网状结构的转变。
强化教育创新,铸牢“三个支撑”
应坚持教育创新,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集中点的优势,以教育之力筑牢生态文明理念,以教育之本夯实美丽湖南建设的人才之基,以教育之能引领产业创新,彰显教育在美丽湖南建设中的担当。
以教育之力筑牢生态文明理念。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理念谋划新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教育宣传持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广大师生全面了解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战略部署、政策法规、治理举措,并带动广大群众亲身体验、亲眼见证环保举措之实、整改力度之大、生态环境之美,深刻领会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切实增强推进美丽湖南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要坚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责任,建好“湖湘生态智库”,做好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方面的支撑作用,强化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投身绿色事业的责任情怀。
以教育之本夯实美丽湖南建设的人才之基。围绕美丽湖南建设要求,聚焦湖南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洞庭湖生态修复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等生态治理保护重大任务,立足湖南构建新时代生态学学科体系,强化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绿色产业、生命健康、生物多样等学科专业发展,推进学科交叉、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增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空气污染控制、灾后重建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增强美丽湖南建设的人才供给。要紧盯“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数字产业、新能源、大健康、空天海洋等湖南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学科—人才—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涵养在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学科专业领域的“人才蓄水池”,强化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积极培育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型人才。
以教育之能引领产业创新。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为引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聚焦打造“三个高地”,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转型,瞄准产业发展前沿,紧盯能源消费偏重、生态系统失衡、排污减污成效不够、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积极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要坚持“大校、大院、大企”融合化创新,强化校校联合、校地合作、校企协同,推进“新基建”“新能源”建设,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四大实验室”和洞庭湖实验室及高校实验室的产学研用作用,推动其深度参与“4+4科创工程”、“宁电入湘”工程、“气化湖南工程”等重大工程,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上持续发力,使教育链、科研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连接,助力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建设美丽湖南贡献更多更大的教育力量。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