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莫成
通讯员 周金标 周旭
刚出锅的豆腐、甜酒香气四溢,土家织锦五彩斑斓、灿若云霞,陶艺坊、竹艺坊土家山歌阵阵……土家山寨惹巴拉,好一个非遗“大观园”。
“惹巴拉”,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在土家语中指“美丽的地方”。
惹巴拉作为土家族发源地之一,土家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被誉为“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天然博物馆”“中国土家第一寨”,先后摘得“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特色旅游名村”“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等十余个“国字号”金字招牌。
惹巴拉整合非遗资源,打造研学新业态,土家织锦、打溜子、咚咚喹等20余个非遗项目和40多名非遗传承人齐聚于此,既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又带动旅游业发展。2023年上半年,惹巴拉景区共接待游客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0万元。
千百年风俗,承载浓浓乡愁
8月14日,记者走进惹巴拉探奇。
洗车河和靛房河在此相遇,汇聚成捞车河,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土家人。惹巴拉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民至今仍保留大量的传统习俗。
摆手堂前,土家族摆手舞、咚咚喹、茅古斯等传统民俗展演,正在热闹上演,游客们看得津津有味;冲天楼里,几名青年抬着花轿,在人群簇拥下,表演土家婚嫁习俗,土家哭嫁歌也唱了起来,锣鼓喧天。
洗车河向氏铁匠铺里,传来阵阵敲打声,来自洗车河镇的向明辉、向文兄弟,正在合力打制菜刀。手工打制菜刀,可吹毛断发,经久耐用。
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土家织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正坐在织机前,穿经断纬,“叭呔叭呔”的机杼声悦耳动听,精美的土家织锦在巧手翻飞中织就。
刘代娥今年68岁,从艺50多年来,收集整理旧织锦百余件,不断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研发双面织锦技艺,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传承土家族织锦技艺,刘代娥坚持带徒授艺,目前共授徒300多人。
一条清澈小溪穿村而过,两旁皆是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世居于此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传承着千百年的古老风俗。
惹巴拉土家民俗体验中心,传来清脆的竹笛声。走进一看,咚咚喹湘西州级非遗传承人彭继蓉正在演奏土家族传统曲乐《巴列咚》,一根粗不及一指、长不过五寸的小竹管,吹出曲调悠扬轻快,仿佛将人带入土家山寨深处,风中弥漫的山花香气,是记忆中浓浓的乡愁。
2019年,景区邀请咚咚喹湘西州级非遗传承人彭继蓉、田剑英入驻,搭建咚咚喹教学中心、土家民族服饰体验中心、土家织锦教学中心,打造短视频账号,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土家文化。
除了固定的非遗工坊,每逢重大节会,龙山县都会在惹巴拉举办非遗展演。惹巴拉,已经成为武陵山区非遗展演、保护和传习中心。
今年5月4日,龙山县首届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八届舍巴日活动,在惹巴拉成功举办。湘鄂渝黔周边上万名土家苗汉同胞齐聚惹巴拉,用最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给来自全国的游客献上一场非遗盛宴。
“土家文化不仅能看,还能吃”
凉亭桥上游人来来往往,碾房下的水车不停转动。土家族珍视传统,各种非遗习俗已经成为族人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走进巍峨耸立的惹巴拉宫,庄严肃穆感扑面而来;置身万人摆手舞广场,锣鼓声隐约可闻,仿佛让人回到了土司王朝时期。
2019年,惹巴拉宫被定为我国第33座影视基地,电视剧《血盟千年》在此拍摄。土家文化研究、土家民俗展示、乡村旅游观光和电影电视拍摄,古色古香的惹巴拉宫,已经成为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点。
19岁的村民彭颖,中专毕业就回寨子当起了讲解员,每个月收入都有四五千元。“多的时候,一天要给十多个团讲解。”彭颖说,“能把家乡的美景民俗介绍给外地游客,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价值。”
除了欣赏美景,品尝当地美食,也是一大享受。
漫步在沿河游步道,循着“咚咚咚”的声音望去,两名土家汉子正举着木槌打糍粑。“糍粑蘸着黄豆粉和红糖吃,土家人叫‘马打滚’,吃起来好香,快来尝!”一名游客一个劲地劝大家来尝鲜。
“走累了喝碗甜酒,真爽!”甜酒制作也是当地一大特色。60多岁的村民梁官翠在自家屋前,舀出一碗碗甜酒给大家品尝:“土家文化不仅能看,还能吃!”
郭大妹农家乐,前来用餐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等待上菜的间隙,游客被院子里古老的石磨、繁丽多姿的民族服装吸引,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土家腊肉、土鸡、霉豆腐等特色菜上桌,鲜香四溢,游客迫不及待大快朵颐。
“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还请了几个人帮忙。”老板向美菊正在炒菜。郭大妹农家乐开办于2008年,向美菊也见证了惹巴拉旅游的兴盛:“这两年生意越来越好,一年纯收入接近20万元。”
像向美菊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惹巴拉还有很多。一座座传统吊脚楼,都变身成了炙手可热的民宿。现在,村里共有5家农家乐、48家民宿,床位300多张,旅游旺季,一房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