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刘雪枫

  我是因为一部影片的名字而想方设法去看的这部电影,并且我明知道这个名字中文的意义大于外文的意义。“日出时让悲伤终结”,虽然译法未必贴切,但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名字。影片的原文片名来自小说中的一个句子,直译过来是“世界上一切早晨不再回来”(Tous Les Matins du Monde),它也可以转译为“每天只有一次日出”。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要珍惜每一个早晨或每一次日出?怎样珍惜?那就让“悲伤终结”吧!这样一个充满意境的译名,显然是在看过电影之后才能起得出来的,我深信这一点。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主人公与其说是马林·马莱斯,不如说是他的老师圣·科隆贝。这两位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之间到底有多少联系,显然至今还是一个谜。影片改编自帕斯卡尔·奎格纳德的同名小说,他的写作动机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迷上了低音维奥尔琴的声音,或者说是在听了西班牙著名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大师约尔迪·萨瓦尔的演奏之后,便决心写一部这样题材的小说。他选中了萨瓦尔经常演奏其作品的法国作曲家马莱斯和圣·科隆贝,据说他们两人有师承关系。但是文献中关于两人的记载非常少,所以小说的虚构成分毫无疑问占据了主要地位。比如根据马莱斯“可以适当进出老师的房子”这句话便推演出马莱斯与老师女儿的恋情故事,而且始乱终弃,酿成女方悬梁自尽的悲剧。

  影片从年老的马莱斯指导宫廷乐队排练开始,马莱斯向乐手们讲解着音乐的真谛,就像他的老师圣·科隆贝曾经教诲的那样。排练间隙,使命完成、行将就木的马莱斯回忆起自己的过去,也就是他向圣·科隆贝学习的过程。圣·科隆贝当时因为妻子的早逝而心灰意冷,他既不肯应国王之召,又不思创作教学。他在林间有一个盖在空中的小屋,他经常在那里拉琴。圣·科隆贝一直对马莱斯有所保留,他既觉察到他年轻的学生日后必吃宫廷饭,又顾忌马莱斯的过人才华,认为他将来的成就一定会超过自己。但是,圣·科隆贝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大女儿玛德伦娜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年轻英俊的马莱斯,她主动担任起马莱斯的老师,将父亲传给她的技艺倾囊转授。接着,圣·科隆贝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马莱斯果然应国王之召成为宫廷乐师,而且一走不再回头。圣·科隆贝终于郁郁而终。马莱斯在取得日益辉煌的成就之后,内心的谴责与自伤也随之加剧。除了老年马莱斯的讲解与叙述之外,影片几乎没有什么台词。几位主要角色如圣·科隆贝、他的女儿和马莱斯之间的交流都用演奏音乐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影片的核心元素正是音乐,就像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初衷一样,这也是影片的原声唱片发行至今仍热销不衰并不断突破古典音乐唱片销售纪录的原因。

  因为电影,因为这样一个富于诗意与哲理的名字,我才爱上了电影中的音乐,我尤其喜欢听画面“淡出”时音乐的渐渐消失,所有恩怨情仇都随之远去。这世界的每一个早晨,都会有温暖明亮的日出,而悲伤,但愿就此终结。

  看过电影之后,正好小说的中文版本也出版了,是余中先翻译的。看小说远不如看电影或听音乐有感觉,因为小说的核心便是音乐,这些都是需要用耳朵来听的。我想小说作者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肯定离不开这些音乐的聆听。

  法国巴洛克的全盛时期正是以吕利和马莱斯为代表。然而他们权势熏天的同时,却都不是品德高尚、行为高贵的艺术家。他们受宠于国王,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家无不受到他们的打压,这是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时期在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个侧影。它通过这部电影得以再现,也促使我开始关注这个时期的其他作曲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