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思想领航·湖南高质量发展大调研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2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运用的比喻。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用“根脉”喻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根源,意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命脉,割不断、丢不得,强调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所在。中华民族有了这一内在的文化基因,又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具有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丢了这一“根脉”,就不可能有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丢了“根”,断了“脉”,就会失了“魂”。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根脉”,永远不能抛弃,永远不能背叛。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虽然中华民族在近代以后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守护好这一“根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

  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古与今”“中和外”的关系。从“古与今”来说,就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从“中和外”而言,就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要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供稿,执笔:马纯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