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代代相传,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国家民族历史、见证着传统文化的辉煌,传承和弘扬非遗是一项代代相传的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遗进校园”。
湖南是非遗资源大省,目前已有13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4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其中9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全省各级学校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在教育部公示的1885所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中,湖南有69所学校上榜。尽管如此,作为非遗传承阵地,许多中小学在非遗相关教学上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不够明晰、教学内容选择不尽合理、教学活动形式相对单调、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等。应着力活化非遗教育教学,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新时代光彩。
明确非遗教学理念。很多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仍停留在知识普及和宣传层面,教学理念不够明晰。为此,一方面应建立系统性教学理念。根据非遗项目特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划,形成合理、系统的发展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另一方面,树立可持续教学理念。“非遗进校园”不是一朝一夕,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长效机制,将学校“非遗”教学优势项目打造成为学校“文化名片”,朝着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可持续发展。
合理设置非遗教学内容。每所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非遗教学内容。其一,突出学生主体。根据青少年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成长阶段,找准“非遗进校园”的切入点,注重非遗教学的分层和衔接,提升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其二,突出地域特点。我省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文化传统尤其是非遗各具特色。学校推动“非遗进校园”,应加强与本地区非遗资源密切合作,让学校非遗教学成为传承、保护、创新本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比如湘绣为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导中小学生爱湘绣、懂湘绣、掌握湘绣基本针法,有利于湘绣精髓代代相传。其三,强化思政融入协同育人。深挖非遗蕴涵的思政元素,发挥非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作用,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丰富非遗教学形式。中小学生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阶段,只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才能提升非遗教学效果。其一,开展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和非遗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非遗教学与个性化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非遗课程。比如江华水口镇中心小学,将非遗项目瑶族长鼓舞编排成一套9节课间操,让学生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传承民族舞蹈。其二,加强多学科协同。许多非遗项目兼具知识与技能,应采用“多学科协同”方式开展教学。比如利用多学科协同教学,让学生形成对湘剧的多维度认知和掌握:学生可在语文课上鉴赏湘剧唱词、进行剧本改写;在美术课上欣赏湘剧妆容、尝试设计头饰装束;在历史课上了解湘剧发展史;在音乐课上研习湘剧的唱腔、分析配乐特点、学习锣鼓打击等;在体育课上学习湘剧的身段基本功等。其三,实行多元化教学。非遗来自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活”的文化,需要学生将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以增强获得感和成就感。比如学生可在教师或非遗传承人带领下,动手学剪纸、制作雕花蜜饯等,或走入博物馆、非遗馆等开展现场教学,实现“学”中“玩”、 “玩”中“学”,用心感受非遗的魅力。
积极展示非遗实践成果。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积极展示非遗实践成果,点燃青少年学非遗、秀非遗、用非遗的激情。一是“非遗+展演”。学校可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精心策划主题化的非遗展演,促进知非遗、学非遗、爱非遗。二是“非遗+比赛”。定期开展非遗知识竞赛、非遗表演比赛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激发学生非遗学习动能。三是“非遗+研学”。将非遗教学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既可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又可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1C0165)和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编号XSP2023YSC07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