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丽华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紧扣立德树人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
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初心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技能强国,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初心使命。 坚持这个初心使命,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人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培养技能型人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坚定建设技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二是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技能型人才,加强品德修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三是在以全面发展理念培养人上下功夫。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贯彻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
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技双修”的有用人才。既要强调职业技能育成,也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第一位的,学技先学做人,德育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奠基石。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德育为先,首先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情认同、理念认同和思想认同,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过程,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斗争精神。其次体现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二是能力为本。按照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以技术技能培养为基础,开发、训练和培养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劳动者除掌握技术技能以外,还拥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三是素质为要。新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技能,还要强调人才素质。与“技能”不同,“素质”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具体包括基础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是职业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要素。四是文化为根。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深厚的技术文化和技能文化涵育。要让技能型人才涵养修齐治平、开物成务、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技能文化底蕴,通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全面影响技能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
创新三全育人、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职业院校要科学把握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三全育人、产教融合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创新三全育人、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以“三全育人”模式打造立德树人长效机制。通过构建“全员”参与机制,实施“全方位”渗透,推行“全过程”覆盖,打通育人通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持续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二是以“大思政课”模式打造立德树人工作平台。通过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构建“大思政课”大师资体系等,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践活动与文化育人互促互补,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效能。三是以“产教融合”模式打造立德树人共同体。依托工匠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工作室和现代学徒制项目等,校企合作联动开展“大国工匠同上一堂课”“技术能手面对面”“校企移动课堂”“技能人才成长之路”等,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质量标准和职业规范,增强学生诚信爱岗、敬业奉献、崇尚劳动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打造校企立德树人共同体,实现平台共享、体系机制共创。
【作者系保险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高级政工师。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技能型社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3BDY0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