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6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核心提示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

  刘新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很早就有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和使用至今的自源古典文字体系。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构筑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原生或次生文明都已经中断或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维、革新意识、进取精神和大无畏气概等民族性元素。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思想工匠、伟大科技成果、伟大文艺作品,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涵养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华文明是具有创新进取特性的文明。

  中华文明强调国家统一,融各民族文化为一体,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显著特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信念,追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大同思想,最终指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一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分裂”和“统一”的更替变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实现政权统一的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中华文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是在相对封闭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具有排他性,自我封闭,拒绝同人类优秀文明的交流互鉴。相反,从古至今,中华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具有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同世界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同世界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华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尚和合,《尚书·尧典》有“协和万邦”,《礼记·礼运》有“天下大同”,《论语·子路》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明中华文明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追求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和平思想,最终指向的是天下太平、世界和平。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尧舜禹时代权力的和平禅让被后世尊为理想政治的典范。邦国交往中尚礼乐“以和邦国”,反对恃强凌弱和暴力胁迫。中华文明是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时代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系列理念主张的根源所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厚重的中华文明,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二级巡视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