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良 刘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对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刻把握立德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立德的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和时代特征。不论时代和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发展变化,“立德”始终是培养什么人的首要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社会思潮依托新媒体等渠道向青少年奔涌而来,给主流价值观传播带来了挑战,也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效度。为此,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强化德性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不断促进学生德性养成,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德性根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充分认识立德的价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立德”最早可追溯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关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件“死而不朽”的大事的探讨之中。孔子提出“君子怀德”,全面阐述了道德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德性教育的重要论述相结合,有助于廓清立德的价值内涵。
立德,要涵养深厚的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平视世界的自信状态、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在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中激发更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立德,要涵养高尚的品德修养。除了要修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之德外,还应立足主责主业、小事小节,将锤炼品德修为作为必修课贯穿至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立德,要涵养激扬的奋斗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以扎实的能力本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深入探寻立德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青年群体中开展好德性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依托课堂主渠道、下好网络“先手棋”、构建思政大格局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育大德、在传播中国声音中正公德、在躬身中国实践中养私德。
依托课堂主渠道,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育大德。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广大教师要争当“经师”“人师”的统一者,善于将中国故事的恢宏篇章融入课堂、讲好讲活。要把握时代脉搏,在贴近青年中感召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在尊重青年中赢得青年。下好网络“先手棋”,在传播中国声音中正公德。网络最能读懂青年,网络空间的立德成效直接关系主旋律占领互联网阵地的具体成效。要以心换心,多换位思考。对于青年在网络空间的发声,要多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背后的现实诉求。注重内容重塑,少些“爹味”说教。主流价值观传播过程中要避免居高临下。多俯身耕耘,打造更多《觉醒年代》式主旋律、火出圈作品。聚焦问题,治“网络之癌”。面对网络暴力、不良信息、文化入侵等网络治理的痛点堵点,不能有“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惰性,而应有敢于亮剑的自觉,绝不当不良网络信息的传声筒和扩散器。构建思政大格局,在躬身中国实践中养私德。学生在哪里,德性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德性实践载体在哪里,学生德性教育就搬到哪里。高校要善于借鉴“讲、评、帮、乐、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方式,整合育人资源,广泛发动学生,让学生品德养成有大先生引导、有大课堂陶冶、有大平台展示。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