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周刊·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6月1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家访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

  核心提示

  家访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立良好社会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理应回归到日常教育之中,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广大教师应将家访列为“大兴调查研究”的必修课,因生施访、因材施教,以家访的独特魅力凝聚家校育人合力,矢志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龚民 欧阳文芳 谭倩

  党中央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再次号召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家访作为学校特有的调查研究,是一种直奔学生家庭、直面学生问题的调研方式,运用于教育实践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家访”不复存在,老师们不愿、不会家访,即便家访,也往往是通过现代通信工具联系家长,传统的面对面家访恐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忧。在此背景下,重塑家访的独特价值、探索家访的新任务新方式、切实让家访回归学校必修课之列,成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构建家访的长效机制

  家访架起了教师、家长、学生三者间交流思想情感、互通家校情况、助力学生发展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提升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教师深入研判学情和精准施教,有利于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然而,由于缺乏系统而有效的机制,家访常常“缺席”,抑或流于形式。鉴于此,构建家访的长效机制确有必要。

  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党和国家对家访的要求,散见于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评价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文件,但尚未形成专门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家访工作体系,制订全国性家访工作规程,实现家访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各地各校应因地因校制宜,建章立制,完善家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家访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范围,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曾几何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家访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专利,极大误读、误解了家访,也影响了家访工作的良性发展。仅仅依靠班主任(辅导员),家访工作显然难以实现全覆盖,难免跌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学校应当坚持“一盘棋”统筹,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家访,走进千家万户开展调研访谈,推动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全员家访工作机制。

  建立全程管理机制。学校应建立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家访管理机制,在持续家访中实现“一生一档”动态管理。教师应通过在校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途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学业水平等方面情况,据实开展家访。结合家访中家长反映的情况,加强跟踪调查,及时记载、研判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建立多维评价机制。家访是否有质量有成效,一要看学生在家访后是否有实质性的进步。以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家访为例,应重点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成绩提升等方面评价家访的效果。二要看家长是否满意。包括对家访工作的认可度、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对家访教师的信任度等。三要看家访是否真正提升了教师开展家校沟通的能力和育人水平。真正有效的家访,应该是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奔赴,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在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建立起互信、互帮、互促关系,并最终作用于学生成长成才。

  分层分类分方式系统谋划家访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系统谋划家访,改变当前一些学校片面运用一对多“校访”、背对背“网访”的格局,消除家校通、微信群等容易导致学生隐私泄露、引发舆情等负面效应,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学段特征谋“访”。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征,家访的重点须随之调整。幼儿园阶段,家访应注重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小学阶段,应注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初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阶段,孩子进入叛逆期,家访应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高中阶段,应注重帮助学生制订发展规划,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支持;大学阶段,应注重解决学生专业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指导。各学段家访各有侧重,在系统规划基础上处理好主要矛盾,可以更有效地关注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针对学生问题类型施“访”。根据学生的表现、需求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制订家访方案,可以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家访的效率和质量。总体而言,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家访中要重点鼓励其巩固优势、再上台阶;对于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学生,则要坚持问题导向、辩证施策。比如,针对学业困难学生,要侧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支持程度,帮助学生分析薄弱点、寻求突破点,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侧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保持与家长的常态化沟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侧重了解具体困难及其原因,拿出切实可行的帮扶举措。

  针对具体情况选“访”。根据不同学生和时空情况,教师可以选择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开展家访。面谈式家访作为最常见的线下家访方式,“到家”才是关键,教师通过这种传统的家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家教理念等情况,更易于建立起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氛围,进一步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式家访、网络式家访等线上家访方式逐渐兴起,弥补了传统家访效率偏低、成本偏高的问题。不同的家访方式可以互相补充和协调,教师在选择家访方式时,应全面分析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家访的效果和效率。

  在做实过程中提升家访的有效性

  家访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活动,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家长、学生进行坦诚而友好、具体而开放的交流乃家访的要义所在。为拓展家访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家访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应落小、落细、落实家访的各个步骤。

  科学设计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家访的目标是什么、重点任务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制订家访计划,包括合理安排人员、时间,有针对性地敲定家访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机进行家访;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如笔记本、问卷、政策文件、学校宣传资料、学生表现记录等,以便更好地实现家访意图。

  精准组织实施。落实家访方案,应对家访教师进行筛选和培训,要求其明确职责任务、熟悉被访学生情况,预先与家长取得联系,确保家访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家访交流时,教师应注意言谈举止,客观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做到耐心倾听、平等讨论、积极引导。

  及时总结改进。家访结束后,在对学生家庭隐私保密前提下,教师应对家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家长反馈的情况、家庭需求等进行梳理和分析,及时优化所访学生的培养思路,拿出切实可行的教育举措。此外,还要客观评估家访实施情况,既认真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要反思不足之处,谋划改进措施。

  家访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立良好社会关系都有着重要作用,理应回归到日常教育之中,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广大教师应将家访列为“大兴调查研究”的必修课,因生施访、因材施教,以家访的独特魅力凝聚家校育人合力,矢志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