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将“三高四新”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巨大。据《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为我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以“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快速迭代,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能人才的对接日益凸显出三大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存在错位。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专业布点2197个,但能够紧密对接九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覆盖率低。比如开设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院校极少,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等专业开设学校都只有一所。而高分子合成技术、轧钢工程技术、能源变换技术等专业还处于空白状态。
职业院校设置与产业园区布局匹配度不高。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我省拥有各类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44家,职业院校74个,除长沙、湘潭和株洲外,其他地区因职业院校数量偏少、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大,难以满足当地园区需求。
高技能人才供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吻合度不高。根据《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高层次紧缺人才供求分析报告》,我省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人才缺口最大,高技能人才缺口占了整体人才缺口的半数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有效求职人数)近年来长期在2以上。比如航空产业相关专业年招生规模不足千人,难以支撑航空产业快速发展。
鉴于此,我省应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高位谋划,加强统筹,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高地。一方面,下好先手棋。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供给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现实,做好前瞻性、整体性布局。从省级、市级和区域三个层面,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培养力度、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打造集技术传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链条。另一方面,打好主动仗。设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按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纳入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其比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对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高技能人才,在户籍、医疗、住房、出行、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多方协同,精准匹配,优化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其一,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精准匹配产业布局。扎根所在区域产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在广泛开展调研基础上,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适当控制文科经管类专业布点数,逐步增加节能环保、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电力装备、通用航空运营等专业布点,扩大化工新材料、北斗应用、区块链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其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精准匹配岗位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采用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职教集团等模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多样化定向培养。比如三一集团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战场所,对接湖南省工程机械和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培养工程机械和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其三,搭建园区人才成长平台,精准匹配产业集群。围绕工程机械集群、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先进结构材料集群等湖南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创业孵化、产业成果转化载体,搭建“园区+学校+企业”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比如株洲职教科技园已有10所院校入驻办学,建成轨道交通、现代石化、新能源汽车等30多个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6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7个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基地。
增进认同,赋能产业,助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其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湖湘工匠的成长故事、优秀事迹、专业成就等,营造全社会重视高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大“楚怡”职教品牌建设及宣传,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校园开放日、技能竞赛等大型活动,吸引公众了解、参与并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其二,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制定高技能人才层级管理办法,打破制约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其三,打造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体系。依托产业园区及产教融合基地,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吸纳在岗技能人才“回炉再造”,与时俱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作者系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