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吴汉林
1 “神剪”的现场秀
4月28日,长沙望城,华夏剪纸博物馆。
晚春的日头斜斜地从窗户玻璃透进来,洒在人身上暖融融的。
85岁的秦石蛟先生身着浅蓝细格子衬衫,外罩一件藏青色夹克,清爽利落,气色很好。他左手拿纸,右手握剪,站立在五楼多功能展厅的前台,用独创的摇剪法现场创作风景剪纸,边摇边剪,边向来自全国的作家朋友们介绍望城的剪纸艺术,脸上始终带着阳光般和煦的笑容。
有人在旁边说:“秦老,您坐着剪吧。”秦石蛟摆摆手:“不用,习惯了。工作时手的摆幅会比较大,这样便于操作。”这当然是一个原因,可我更觉得他坚持站着剪是方便大家坐着就能看清楚剪纸时的每个动作。
全程行云流水,没有停滞,没有犹豫。不一会儿,一幅风景剪纸图就完成了,有高山、树木、花草、小屋、幽径,还有两只可爱的小兔子。活灵活现,清新别致,隽永抒情,意境悠然。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顿时响成一片。
孙女秦求帮着爷爷将这叠剪纸一张张撕开,分别贴在一个个装帧精美的礼品纸板上,再递还给爷爷。秦石蛟一直温和地微笑着,认真细致地在每张贴好的剪纸作品的左下方签名、盖章,送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们。作品有个小封面,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国湖南望城剪纸艺术”及“华夏剪纸博物馆”。
2000年,以秦石蛟为代表的秦氏剪纸世家创立的全国首家非国有剪纸博物馆——华夏剪纸博物馆,在望城县开馆。由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的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馆名。2008年,望城剪纸被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石蛟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小小一把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人间百态,也剪出了秦石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虔诚。他是剪纸艺术的实践者,是秦氏剪纸世家的引领者,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守护者。
2 秦氏剪纸世家
在剪纸界,有“南秦和北傅,剪纸两世家”之誉。“傅”指黑龙江的傅作仁家族,“秦”说的就是望城秦石蛟家族。
秦氏剪纸,源于善化县七都白箬桃花冲秀才坡(今望城区白箬铺镇淑一村)之文正钦,文正钦为清末民间的纸扎师傅、著名剪纸艺人,能画会剪,有亲手描绘的《二十四孝·八仙人物》画谱传世。
其女文震坤,承父业,自幼随父学习剪纸、纸扎。与秦有德婚后,和丈夫以纸扎为业,以剪纸谋生,名闻乡里。她的剪纸题材以花鸟和神话、传说故事人物居多,“于对称中求变化,规整中求灵秀”。她的作品多次获奖,1989年3件作品被载入《中国现代百人剪纸选》。1998年,她被聘为湖南省剪纸研究会顾问,2003年被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艺之星”铜匾。其创作的《百鸟朝凤》作为长沙市政府的礼品赠送给日本鹿儿岛市议会,并被收藏。
秦石蛟,从三四岁起开始跟父母学剪纸,勤学苦练,技艺娴熟,全面地继承了外祖和父母的剪纸传统。1955年,他考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毕业后从事群众文化和民间艺术工作,曾任望城县文化馆馆长。1993年退休以后,全力从事剪纸艺术传承、创作、研究和剪纸实物的收藏。他剪法洗练,运刀如神,剪出的作品栩栩如生。历年来创作作品近万件之多,并以剪鸡闻名于世,号称“千鸡户主”,享誉中外,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威尔堡市博物馆收藏。他曾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分别授予的“终身成就奖”,五次获国家级金奖。个人自号“秦剪”,社会美誉“神剪”“剪神”。
秦石蛟之妻何玉梅,从小爱剪纸喜画善绣,婚后,更得婆婆和丈夫的悉心指导,技艺提升很快,曾获全国剪纸铜奖,并出版有《花鸟剪纸技法》等5部著作。
秦石蛟与何玉梅育有两子一女。小儿子岭春为望城民间剪纸长沙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全国第三届剪纸艺术大展铜奖,出版有《秦石蛟剪纸世家作品集》。女儿岭霞为望城民间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有作品参加《全国十市县剪纸联展》,与父亲合著有《巧剪百猴》一书。
为了把剪纸世家延续下去,秦石蛟在孙子辈刚能拿稳剪刀时起就教他们剪纸。孙女秦求,从小受剪纸世家的熏陶,剪纸技艺已显头角,曾获湖南省首届巾帼手工艺品大赛二等奖,合著有《剪纸大图谱》等书。如今,正接棒管理爷爷创办的华夏剪纸博物馆。
秦求8岁的女儿,从小非常喜欢剪纸,小小年纪就可以独立在学校里给同学们上一堂剪纸课,教小伙伴们剪图样。
秦氏剪纸世家,从清末文正钦为始,至秦氏文震坤,到秦石蛟,眼下已经传承至第六代,受家庭的影响,直系和旁系亲属中有38人能剪纸善画,在全国来说是非常少见的。
除了重视家庭的传承,秦氏家族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始,秦石蛟就担任中华剪纸函授中心湖南辅导站站长,其间将自己的剪纸知识技能进行了广泛的传授,学员遍及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3 秦石蛟:一双手一辈子一件事
秦石蛟一生钟情于剪纸艺术事业,一双手一辈子一件事。正是因为这种热爱与执着,才让他在剪纸领域达到了一个超越前辈、让人仰望的新高度。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瑰宝,秦石蛟特别重视向民间老艺人学习,他曾师从书堂山老艺人邹易氏学艺,并访遍了湖南省内剪纸老艺人,走访了中国著名的剪纸地区,像陕西安塞、江苏扬州、浙江乐清等地。取众家之长,加上善于思考,勤奋努力,故而总能从实践中总结突破创新。他的剪纸艺术植根民间,但又由民间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现代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他以传统的剪纸技术为基础,创新出“交织套色剪法”“特技折剪”“旋转对称团花折剪”等20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剪纸品类和表现手法。其中,“交织套色剪纸”获得国家专利。此种方法采用交织、穿插,打破单一层面,使画面产生一种“不求而得”的层次感。他还将民间的“对称折剪法”发展为“综合折剪法”,并破解了“逆向对称折剪”和“旋转对称折剪”(太极图式、喜相逢式)的历史难题。“综合折剪法”不但继承了民间剪纸的优良传统,而且还打破了常规对称的呆滞格局,给折剪带来了生机。
人们也许会惊讶,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成果和创新。因为他的心中,时时装着剪纸,一点灵感的星火往往就能燎原。比如他现场表演的摇剪法创作风景剪纸,灵感就来源于一次旅行。
那是1984年,秦老以民间艺术家身份去日本进行剪纸艺术表演。坐火车去上海途中,他在火车上还不忘练习剪纸。经过浙江诸暨时,正是清晨,窗帘拉开,车外风景特别好,他突发灵感,想将这幅如画风景剪下来。那时的绿皮火车摇得很厉害,手也是抖的,很不方便,但还是坚持将心中的构想剪完了。之后,他就一直在思索,并不断地实践,将这个新的方法总结、整理、提高,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随心动,情自景生”的风景摇剪法。
他将自己的剪纸创作和剪纸研究成果,整理结集,先后出版了《民间剪纸图形》《秦石蛟千鸡图精选》等专著40余部,对剪纸的理论研究贡献很大。
4 探宝华夏剪纸博物馆
因为从小喜欢剪纸,秦石蛟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收藏剪纸作品,原本只想作为他自己的一笔“财富”永久保存,供自己欣赏和研究。可随着对剪纸艺术的深入调查研究,“我发现由于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民间剪纸的汪洋大海正在急速地退潮,我担心后人将再也无法看到这遍地山花般灿烂的民间剪纸。”于是,他便萌生了创办剪纸博物馆的想法。
私人办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资金、场地、审批以及各种资料实物,均需一一到位落实。秦石蛟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经过近20年的筹备,博物馆终于成立。最先在秦家私宅陈列,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后来,新的非国有博物馆的管理政策中对博物馆场地面积有明确要求,望城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现在的办馆场地。2019年10月,博物馆在新址重新开馆。
华夏剪纸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剪纸原作、剪纸出版物及相关实物资料18000多件,其中原作涵盖全国各剪纸名地和大多数剪纸名家。这些作品,是秦石蛟几十年的心血和收藏,有的是他上门求来的,有写信索求的,有高价购买的,更有艺术界老前辈和剪纸界朋友的无私赠予。
“我的藏品中有几件十分难得的剪纸原作,是几位艺术界老前辈赠予的。如江苏邳县的‘挖补门笺’,这种全国少见的品种,是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原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李寸松先生寄给我的。”提到馆藏,秦石蛟如数家珍。被徐悲鸿先生称为 “前无古人”的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不但亲自给他剪过一张影像,还赠给他几张20世纪30年代时的成名之作。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研究员曹振峰先生,将自己珍藏的著名民间艺人张秀荣的10多张剪纸原作也赠给了他。现在,这些剪纸的作者大多已去世,作品弥足珍贵。
除库房收藏外,博物馆按传统民间剪纸、现代创作剪纸和秦氏剪纸世家作品分别陈列,免费对观众开放,并开设剪纸体验工坊,还设有许多公益课堂。民间剪纸陈列室内按粗犷型、工细型、打毛型、开口型、施彩型、折剪型、绣稿型依次陈列。现代创作剪纸部分则依据作者各自不同的风格,按创作的年代依序陈列。在秦氏剪纸世家作品陈列室内,秦氏剪纸世家各代人物的代表作品均有陈列。
5 望城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绵延六代的秦氏剪纸世家能出在望城,并不偶然,这里有着深厚的剪纸传统。
望城,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昔日,每逢嫁娶,男家女方都会在门、窗、床、桌、被、枕之上,贴(置)上鲜红的双喜字,配上窗花、对联,把家里打扮得喜气洋洋。逢年过节,更是用纸剪的“福”字、窗花加上对联,制作花灯,使节日平添几分喜庆。要是遇上老人去世,则有专门的“纸扎师傅”,为亡人“扎屋”。
望城剪纸具体起源时间已无从考究,但从现存资料可以肯定的是,清代以前就广为流传。望城剪纸主要分为“喜期窗花”“格子花”“绣花样稿”及较多楚文化积淀的“纸菩萨”四类。其作品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具有精美、繁复、纤秾的风格,极具湖湘文化特色。
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望城剪纸形成了以湘江为界的河东、河西两个不同的风格流派。河东的表现手法是不打画稿,以剪为主,具有粗犷淳朴、对称、干净洒脱、力求神似的特点,信手而剪,有“出手成章”之功。河西剪纸一般有画稿,剪凿皆用,重富丽秀美,讲究构图均衡,以装饰风格见长。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望城剪纸出现很多著名专业匠人。书堂山的邹易氏,人称邹七娭毑,是河东流派的杰出代表。她心灵手巧自成一格,剪出的人物拙朴,花鸟传神。1982年,89岁高龄的邹易氏创作的《七鸭游湖》《富贵平安》两幅剪纸,入选北京举办的湖南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她创作的梅、兰、竹、菊等5幅作品,1985年春入选全国十县市剪纸联展,受到赞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艺术家何德润在剪纸中借鉴皮影戏的造型,创作一批历史人物故事剪纸,代表作有《五哥放羊》。
20世纪80年代,望城县能剪花的有3500人之多。当地剪纸作品多次进京和出国展出。
望城民间剪纸,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嵌镶在三湘大地上。在秦氏世家与剪纸爱好者的传承发扬下,新时代的剪纸艺术,更加熠熠生辉,灿烂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