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亩
1月30日,北京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联合对外发布《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51项改革任务,打通痛点堵点,其中包括规范商圈外摆经营等内容。
当前,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发展优先选项。实际上,在2022年,北京就已经在望京小街、蓝色港湾等区域,进行重点商圈特色经营活动试点。今年将继续指导入驻重点商圈的企业在自有用地(用地红线)范围内,按照“规定时间、规定区域、限定品类”的原则,进行特色经营活动。
商业外摆经营,绝非陌生感强的新概念,但在重要商圈进行外摆经营,还是大有文章可做,也检验着城市治理智慧。由此视之,北京此番试点外摆经营,与过往传统的摆“地摊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等量齐观。
商业外摆经营,摆脱了室内“大盒子”式购物中心的封闭感和沉闷感,带来的是更高效的消费和更热闹的氛围。比如,独立主题街区外摆经营,多利用购物中心室外狭长又人流稀疏的空间,贴近消费者的游逛区域,注重顾客的购物需要和消费心理,打造步行街式的商业体验。
更广视域看,外摆经营,不仅是在重点商圈开展,重要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经营中也在探索实践。例如,早在3年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就将历史文化遗存和商业有机融合,尝试外摆经营。目前进行外摆经营的餐饮店,均运行良好。
外摆经营,是一种新的消费场景,能够不断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从长期发展和长效治理的角度看,外摆经营需要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也需要更加科学的规划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推动外摆经营从室内到室外,从地上到地下,从广场到屋顶,扩大商业空间和客流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外摆经济与城市的夜经济、综合体经济、特色街区经济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城市的特色经济。
外摆经营,不只是为了挖掘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还是一个城市活力的独特印记,是一道高颜值的城市风景线。有规划、有秩序地开展外摆经营,不仅可以带来一种新的消费体验,塑造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也能营建出一个展示传播城市经济特征、文化特色与民生温度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