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娟
通讯员 万传文
元宵节还没到,徐华就忙活开了。
“嘟嘟嘟……”2月1日,一名农机手驾驶着旋耕机在澧县官垸镇凤凰村农田里来回穿梭,冬眠数月的新鲜泥土被翻腾后筑起地垄,散发出泥土的清香。
“2022年是我的幸福年。”徐华和聘请的农机手打过招呼后,兴奋地与记者聊了起来,“2000亩稻田喜获丰收,儿子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今年51岁的徐华早些年是位农产品经销商,每年稳赚不亏的进账让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殷实。但2010年棉花市场急转直下,让其以前的存款很快归零。
2011年,徐华瞄准当地的闲置土地,租赁了380亩旱地种玉米。然而,有些土地是在别人手里转租的,价格偏高。尽管国家惠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却让徐华始终放不开手脚干,生产规模一直停滞不前。
原来,早在2003年,官垸镇实行移民建镇,少数村干部瞄准“商机”,把外迁村民的土地作为私有财产,优亲厚友,转包获利。群众怨声载道。
“外迁村民自愿放弃的土地是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决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2018年,澧县纪委监委采取室组地联动,在官垸镇开启村集体资产资源专项整治行动。经过拉网式核查,余家台村原党总支书记胡某林违规占地7.77亩、45亩租赁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等一批违纪行为浮出水面。最终,胡某林和凤凰村原党总支书记陶某均被免去村支书职务,违纪资金予以追缴。
“紧接着,各村对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公开拍卖,当年5个村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39万余元,资产资源处置率达100%。”官垸镇党委书记颜军回忆道。徐华等一批种植大户也在公开竞标中尝到了甜头。
资产资源的公平处置,让村级运转有了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凤凰村党总支书记徐兴家介绍,村里新建了清廉文化广场,拓宽和硬化水泥公路3.1公里,清淤沟渠7.1公里,新建机耕道16.2公里,产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以前农产品运不出去,化肥农药送不进来,只得肩扛手提,成本高不合算。这两年,公路修到田间地头,产品不愁‘嫁’了。”徐华由衷感慨。2019年,他种植水稻2025亩,成了省政府授予的种粮大户。在国家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引导下,徐华牵头成立了林鸿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摸索出订单种植、合作社收购加工、联产联销的水稻全产业链模式。4年来,徐华向国家出售优质稻1100多万斤。
“从一颗种子到一粒稻谷,打药、灌排、施肥、收割、烘干,每一道工序都是全自动化。”徐华说,这几年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农资补贴、大户补贴、粮食差价补贴、双季稻补贴等一项接一项,极大激发了乡亲们的种粮积极性,该镇上百亩的水稻种植大户就有90户,面积1.4万多亩。
徐华表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推进水稻全产业链模式,延伸稻米深加工产业链,带动周边乡亲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