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生态休闲体育,以“人-体育-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和谐发展为前提,以体育运动项目与生态环境为基本载体,集体育竞赛、健身锻炼、娱乐休闲、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体育商业、体育科技等于一体,其本质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体育、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湖南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且作为体育大省,具有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体育的良好基础。当前,推进我省生态休闲体育发展须着力突破两大瓶颈。一是创新发展意识薄弱。新时代生态休闲体育项目内容丰富、体系庞杂,各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加强整体性了解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规划、抢抓发展机遇。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应大胆创新,依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发展生态休闲体育项目。二是缺乏专业人才与智力支持。生态休闲体育是伴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应运而生的,属于相对新兴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方向,目前该领域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才还较为匮乏,相关学科理论建设不足,制约了生态休闲体育事业发展。为此,应集中精力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我省生态休闲体育发展水平。
强化原生态理念。不同于传统竞技体育,生态休闲体育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讲究良好生态环境与节奏舒缓的沉浸式休闲意趣。因此,在推进生态休闲体育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保持其原生态特征,保留其来源于生活、贴近自然的特色和特点,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牢固树立原生态就是生态休闲体育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与此同时,生态休闲体育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推进其发展应坚持以文化与精神为内核,在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近年来,人们花钱买健康、花钱买快乐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浓,生态休闲体育产业因此日益繁荣。我国生态休闲体育产业从之前的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转向社会力量与个人投资显著增加,初步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独营、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湖南提升生态休闲体育发展水平,应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在丰富融资方式的同时,努力实现多样化经营与品牌化发展——大力开发以区域特色山林野外为背景的登山、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探险、骑马等运动项目,以江河湖泊为依托的划船、潜水、跳水、漂流、龙船、赛艇等运动项目,在空中进行的滑翔、跳伞、热气球等运动项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兴趣爱好的消费者开发出多类型、多层次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品牌化企业。
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生态休闲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经济和幸福产业,是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领域,应大力推进两者融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效能。一方面,可依托已有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生态休闲体育项目,以避免重复开发甚至破坏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浪费和损耗,提升资源重复利用率,确保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休闲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平衡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各种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保健及康复等生态休闲体育项目内容,促进消费者身心健康。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储备。一方面,各地政府应与高校加强合作,强化现实需求导向,科学培养、广泛吸收体育及旅游管理等专业人才。生态休闲体育旨在提供大量亲近自然、贴近自然、尊重人体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引导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为增进身心健康、创造和丰富生活情趣、提高自我而进行长期、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注重与时俱进研发更多生态休闲体育项目,以适应、引领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了解国内外生态休闲体育市场状况与发展态势的专业人才,助力充分发掘利用全省各区域生态资源、体育资源、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休闲体育品牌,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效益。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