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旺 李大升 赵志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近年来,靖州始终坚持以坚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理念,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去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被评为全省耕地“零违法”16个县市区之一。今年9月,省自然资源厅通报显示,靖州是全省33个无新增违法用地、52个无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县(市、区)之一。
构建“四级”田长体系,筑牢耕地保护红线
11月9日一大早,村支书明东就去田里巡视了一圈,回来后忙着把巡查结果登记在册。今年,明东多了一个新身份——乐群村“田长”,每周至少要对全村的耕地情况全面巡查1次,发现有破坏耕地的情况须第一时间逐级上报。
今年,靖州全面推行“田长制”,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田长的工作委员会,制定下发田长制实施方案,构建县、乡、村、网格“四级”田长体系,筑牢耕地保护红线。
同时,该县将耕地保护工作纳入2022年度绩效考核,与每位田长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量化考核内容,明确奖惩措施。并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通过“湖南田长”APP实现动态巡查全覆盖、无死角,提升了耕地保护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将在通信铁塔上安装专业监控设备,对全县耕地实现24小时全程监控。”该县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覃明表示。
落实“长牙齿”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今年3月,靖州文溪乡“田长”在巡查中,发现上堡村村民杨某某占1.16亩水田开挖鱼塘。乡镇综合执法大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责令其限期恢复土地原状。
经教育引导,杨某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对非法扩建的鱼塘回填平整,并恢复了耕种。
近年来,靖州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按照“稳水稻、扩旱粮、增加复种、遏止抛荒、减少非粮化”思路,出台“长牙齿”的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
同时,依托大数据、“天眼”、无人机巡查和卫星遥感技术等科技,通过图形识别、前后影像对比等手段,对全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实时智能监控,力争耕地保护工作更精确、更及时。
今年以来,该县发现的多宗新增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均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制止、复耕。
该县实行以奖代补,提高耕地恢复和抛荒耕地治理的积极性,动员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对耕地进行复垦复种,确保耕地面积有增加,抛荒耕地全面“清零”。
截至10月14日,靖州已恢复耕地8726亩,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智慧”种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赋能
“不用搬机器、铺水带、堵口子,只需手机一扫码,就能让禾苗喝个饱。”10月16日,渠阳镇林源村种粮大户吴应全指着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介绍,300亩稻田一天不到就浇灌了一遍,花费还不到50元。
靖州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目前在靖州,通过5G、物联网等技术,可远程管理农田、监测农田情况、线上咨询农业专家等。”靖州数字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负责人杨荣介绍,从播种到收割、烘干,所有问题都可在平台“一站式”解决。
“‘科技’种田,既轻松,效率又高。”靖州甘棠镇乐群村村民姚祖海笑呵呵地说,只要登入“靖农通”APP提交打药预约。不到一小时,靖州喜农杂交水稻专业合作社专业飞防服务队便赶过来,数架无人机一字排开作业。100亩农田不到1小时,便施药完毕。
“智慧”种田也催生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在,靖州拥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8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流转、托管本地及周边地区农田44万余亩。
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余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去年,靖州被评为湖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