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璐
9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晚稻长势喜人,微风拂过,一派“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抬头,一架无人机正在低空作业喷洒农药。
“总书记夸我‘不爱红装爱武装’。”两年前,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定作为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在会上分享她的“种粮经”。总书记对现代农业的关注、支持以及对种植户的关心,让她无比骄傲和自豪。两年来,她撸起袖子加油干,合作社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21年4月,全国首个双季稻种植“无人农场”在此投运。第一期集中示范面积280亩,在罗锡文院士团队的指导下,农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程智能机械自主决策、自主作业,完成所有生产、管理任务,“农机下田、专家种地、农民致富”的愿景变成现实。
今年早稻收割季,她的农场里只闻机械响,不见人奔忙。无人驾驶收割机和无人驾驶运粮车像两个配合默契的老伙计,一个负责收割、一个无缝对接运输,快速完成200余亩水稻的“夏收”。
“以前耕种200亩水稻需要20多人,现在只需2至3人,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远程遥控。”肖定介绍,由于设备精准调控,还可节约灌溉用水、肥料和农药投入,今年农场早稻产量每亩平均450公斤,比去年增产约12%。
无人农场发力,肖定合作社的种植规模从两年前的1400亩发展到如今的1600亩,种植规模、经济效益都有了提升,带动当地农民数十人就业,每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
“合作社还要适量增加双季稻面积,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现代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肖定告诉记者,今年晚稻收割完成后,农场将进行“智慧化2.0版”升级,通过配备田间视频监测设备、土壤和气象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等,上演水稻自己“喊渴”、系统自动给水追肥等“黑科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