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道向前 从湘江到长江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构建数字化时代农村网络联校新格局

  喻静

  农村网络联校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是推动教育体系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的核心动能。当前,应顺应数字化战略转型发展新浪潮,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智能化转段升级,积极探索适应网络联校教育形态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全面构建数字化时代农村网络联校新格局,推动形成教育改革发展新生态。

  构建“一个体系”,从宏观层面解决“教育政策受限”的问题。聚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解决农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问题着手,基于“网络课堂”应用经验,构建形成网络联校模式样本,全方位架构数字化背景下的省市县校农村网络联校政策体系。明确通过“1+N”或“N+N”形式,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实行课程联合编排、教学统筹安排、资源同步共享,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课程开设不全、师资不足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信息孤岛”和“联校孤岛”。

  搭建“两个共同体”,从应用层面解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一是搭建县域联校共同体。构建乡镇区域间、市州县域间、县际间、市州跨区域间、跨省域间五种形式网络联校群。以县域为中心,以“共性+个性”为原则,结合区域教育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农村网络联校的新型建设模式、新型应用模式、新型保障机制,避免重复投入或超前投入,最大程度满足区域需求。二是搭建联校资源共同体。聚焦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且不优的现实短板,逐渐形成“教育数字资源共同体”,推动教育数字资源的共享和流动成为日常教学中的新常态,通过“资源共同体”的搭建,促使教育数字资源效能最大化、利用率最大化。

  深化“三个课堂”,从机制层面解决“融合应用不足”的问题。聚焦网络联校视角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实践形态,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推动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强调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数字资源,构建以“三个课堂”为基础的人人想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实施“四个手段”,从实践层面解决“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是在均衡上下功夫,构建端端相连、开环融通的网络教研联盟。以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领衔人,以学科、学段为基础,组建包含课程教学团队、技术支持团队、学科研修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在内的网络教研联盟,带动农村学校教师参与名师引领、网络研讨、资源开发、资源应用等活动。二是在数据上做文章,深度挖掘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联校生态优势。充分利用成熟的社会化云数据、云计算和云安全基础条件,集成大数据场景下常用的引擎、算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工具,实现联校统一管理、统一控制、统一调度,以及资源的归集、产权、使用、评价、迭代与流转。三是在智能上求突破,基于人工智能探索网络联校引领回归教育教学育人本质。酌情运用VR/AR等智能技术,让更多农村学生接触创客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式学习等先进教学方式。如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生成语文、数学和音体美健知识图谱,形成系统机器教学资源,用于解决农村学生在拼音、基础英语以及艺术特长课程教学中的刚需。四是在改革上谋发展,推进网络联校破解教育领域重难点问题。当前虽大力倡导教育均衡、教育公平,但部分地区仍存在名校热、大班额、师资流失等问题。以网络联校为核心动能,为教育改革装上“智慧引擎”,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思路,将新理念、新技术、新资源转化为日常教学常态,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办信息管理处处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