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李嘉儒 王志军 常彬
在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育晚平时身穿白衬衫,腰杆笔挺;林地干活时,身着迷彩服,干劲冲天。工作有需要,他一声招呼,一呼百应,行事作风如同军人。
“彭支书是退役军人,他干在前面、雷厉风行的作风极大影响我们。在他带领下,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告诉记者。
如今的油溪桥村,从省级贫困村变成全国文明村;从栽不了树、耕不了地的“石头山”,变成睁眼看花、伸手摘果、下田有鱼的“聚宝盆”,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达2.86万元。
带着村民干,消除心中“小九九”
4年军旅生涯,彭育晚立下4次战功。
1997年,彭育晚退役后带着妻儿,在广西南宁办起企业。经10年打拼,坐拥千万身家。
当时,远在娄底老家的油溪桥村却还是栽不了树、耕不了地的一片“石头山”,村集体负债4.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镇领导找到“能人”彭育晚,邀请他回乡带领大家干,改变家乡落后局面。
没有过多犹豫,彭育晚答应了。
要想富,就得激起村民的干劲。彭育晚回乡被选为村支书后,从建好班子下手,推举村里有学识、有能力、有担当的能人和年轻党员进入村组班子;实行村组干部工资绩效改革,取消会议开支和误工补助;把村支两委成员以及党员、组长和协会会员全部列入评比考核。
“以前村里开会,迟到的、缺席的干部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敷衍过去。现在迟到3次以上,工资就要大打折扣。”彭育晚介绍。
严要求,首先要以身垂范。最难办的事、最辛苦的事、最得罪人的事,彭育晚总是带头干,不干好不罢手。
用水问题是村民的“心头痛”。彭育晚四处筹资,勘探水源。为节省开支,除请安装管道的技术工外,其他都由他带头“自己搞定”,本来需要300多万元的项目,只用了60多万元。
“有了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心为公的领头雁,村干部和村民心中的‘小九九’自然而然就烟消云散了。”村干部夏玉姣说。
人人挣积分,村里事就是家里事
“村里现在流传一首歌谣:‘睁眼看花,伸手摘果,下田有鱼,山地绿化。’这一切,跟彭支书分不开。”油溪桥村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中心讲解员彭德友向游客“炫耀”。
彭育晚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家有兄弟姐妹8人。“苦孩子”出身的彭育晚知道,要想摆脱贫穷必须发展产业,让村民有收入。
“村里都是石头,能种什么呀!”对于发展产业,村民不看好。
彭育晚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村支两委制定的‘三年转弯子、六年打基础、九年见成效’三步走计划,我们可以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彭育晚说,“植树造林是我们跟石头山打的第一仗,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的努力我们也会一一记录在册。”
为提高村民参与度,将村民的热情和智慧激发出来,村里创新推行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将村民在脱贫帮扶、产业培育、出工出力等方面的表现,量化为奖励指标35项、处罚指标41项。每户建立一个档案袋,分门别类进行考核打分,年底进行统一结算,将村民所获积分按比例折算成股份参与分红。
“干得多分得多。”村民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抢着干”的村民越来越多。凭着这股干劲,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挑土上山,开荒垦地。几年间,油溪桥村修通公路,建起饮水工程,疏通河道,开发水蜜桃、柚子、脆枣、猕猴桃等经果林2800余亩,村里四季有花看、有果摘。
村里还利用过境的油溪河搞起了峡谷漂流,开发生态农庄、钓鱼山庄,打造集漂、游、摘、吃、住、行、玩、购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村民还在稻田里养禾花鱼,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产业。
群山深处的小山村面貌一新:山峦郁郁葱葱,水田错落有致,小河蜿蜒流淌,村舍干净整洁……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61万元。
村事村民管,小袋子管出大文明
“要用军人作风,改变村貌村风。”彭育晚受部队作风纪律建设启发,将“军事化管理”搬到乡村治理中来,以细与严的要求改变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陋习。
村里事,村民管。彭育晚带领村支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7次修订村规民约,将禁止燃放爆竹、禁止滥伐林木、禁止家禽散养、实行垃圾分类等写进去。同时,依据村规民约,开展星级文明户、先进院组和全村“十好”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彭育晚将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模式与村规民约相结合,建立党员廉洁勤政档案和户主文明档案,好人好事以及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记入档案中。年底,档案袋与村民全家人见面,并将积分与表彰、奖励、分红挂钩。
这一举措,既涉及“里子”,又关乎“面子”,有效规范了村民的行为,小袋子管出了大文明。
油溪桥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等,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
“很多人问我,油溪桥村发展的经验是什么?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团结和齐心,让村民真正成为管村、治村的主人。”彭育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