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谈《潇湘竹石图》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郑学富

  适逢邓拓诞辰110周年,近日,中国美术馆推出“斯文传古风——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精品展”。这批作品上自宋元,下至晚清,其中,就有传为北宋苏轼所作的《潇湘竹石图》。诸多观众前去观展,一睹珍品芳容。

  《潇湘竹石图》,被誉为中国美术馆镇馆之宝。邓拓称其“千秋何幸留遗墨,画卷潇湘竹石奇”。作品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据明代庐陵人吴勤考证,画作为苏轼在黄州时所作,赠予孙觉(字莘老)。此人与苏轼同年进士,在政治观点上相同。

  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画中右侧一大一小两块顽石静卧江边,野竹从右侧石根处及背后挺拔而出,扶摇直上,分别撇向左右。左侧上半部呈现远山烟水,与近处风雨瘦竹遥相呼应,意境悠远。此画作是以竹石寄托文人精神情怀的中国文人画典范之作。图左下侧有元代杨元祥的隶书题跋,画作拖尾处还有元明题跋26家,共计三千余字,始于元惠宗元统甲戌年(1334年),止于明世宗嘉靖辛酉年(1561年)。

  自1561年以后,《潇湘竹石图》一直秘藏于金陵李家,代代相传。后来不知何故,《潇湘竹石图》与苏轼的另一幅《枯木怪石图》皆为民国时期著名古董商方雨楼所藏。后来,曾做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从方雨楼处买下了苏轼的两幅画作,《枯木怪石图》被其日本夫人在卢沟桥事变前带回日本,这幅《潇湘竹石图》一直为白所收藏。1961年,白坚夫想将《潇湘竹石图》出手,以补生计。

  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的邓拓,笃好书画,喜欢研究和收藏积累古代书画。闻讯后,邓拓赶来,展开全图,只见隽逸之气扑人。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石头,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最终,邓拓用上《燕山夜话》的稿费,再变卖自己收藏的14幅古画,将画买了下来。 

  邓拓曾在《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中写道,“苏东坡所作《潇湘竹石图卷》,可谓古画中杰出作品之一……东坡作画,简直随手拈来,自成一格。无论在纸上、绢上,随便用墨、用笔,如同写字一般。细看此图所画潇湘竹石,更加证明东坡画法具有极大创造性。画石用飞白笔法,画竹用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而稍加变化,画烟水、云山、远树则用淡墨点染,气韵生动。”

  1964年,邓拓请荣宝斋的许麟庐先生从自己收藏的古画中,精心选出包括《潇湘竹石图》在内的154件佳品,无偿捐献给了中国美术馆。这才让后世众人,能在这画中的远山烟水、风雨瘦竹中,感受中国的文人精神情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