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些情绪的碎屑
——关于王憨山先生的断想

  王憨山 《大吉图》 1997年

  1987年,王憨山给青年苏高宇的回信之一。

  1987年,王憨山给青年苏高宇的回信之二。

  苏高宇

  一 

  13岁之前,我随父母到农村,11年时间里常常是以红薯充饥,没吃饱过几餐真的大米饭。13岁之后,回到城里,吃米饭的问题解决了,又明显地感觉到艺术的身体饥饿难忍。于是,就慌不择食地向祖国四面八方的没有见过面的名家们哭穷,各处地讨奶喝。这种“行乞”的懵懂之举一直持续了好些年。

  好在,我说好在那个年头的名家,大抵全是在艺术思想与手艺方面均自成一家的,确乎有过硬的对得起良心的本事。另外,人也很好。现在回忆起来,那个时代的名家,单说做人的谦逊与温和,就不仅令人敬仰,简直还让人同情和心疼——

  21岁那年,无意间从电视上晓得了湖南双峰县出了个王憨山,大笔大墨,笔墨的派头有天天隔窗相望的真实山头的憨实厚重,打个点点都有几百斤的分量。于是,便斗胆冒冒失失亲笔写信过去讨教了。憨老厚道,大约半个月的时候,就写了回信。第一眼瞟到信封上比我当时的大拇指还壮实的字,像是儿时看见的墙头的招贴的气势一样,几乎被吓一跳。信的内容,除了因善良而吐露的鼓励与夹杂着哄人的话语,也实实在在给予了教诲,使我感到温暖并且多了对于明天的一点朦胧的期待。

  就为了感念这点陌生的情意,记不清是2001年还是2002年,王憨山先生的遗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闻讯后我特意请了喜爱他老人家作品的企业家朋友去捧场,想间接地表达一下积攒了十几年的心意。结果,因为与老先生的家人不熟,加以同古奥的双峰口音交流起来如说外语,则一怀寄托,终无异乎浮萍,心底从此平添了一份云遥的遗憾。

  二 

  长沙好友赠送了一本王憨山先生画集,回到自己的作坊,安静地拜读,一遍遍地受益。

  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对王憨山先生说:不能说你比齐白石画得好,也不能说齐白石比你画得好。这话在今天听来,至少可以理解为:齐白石笔墨的蕴藉加以画面上透出的一些旧文人的精神气息也许是王憨山先生所不具备的,但是同为湘中农民,其质朴的人格魅力及其作品由此而散发出的田园诗意却是伯仲之间,清新处难分高下,稚气的地方又各有各的趣味。甚至于从笔力气魄而言,王憨山还真不输与齐白石老先生。

  三 

  作为湖南省府的长沙,并没有王憨山纪念馆或美术馆。但是,每次来长沙,我总会不经意地想起这位没见过面的前辈。想起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多好看,或者他曾是一个多大的官,又或者多有钱,不是;而是他真真实实地画得好,让我敬仰,继而感到羞耻与自卑。

  当然,王憨山的了不起,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笔头功夫,气势夺人,又或者如某些人所声称的“生活气息浓厚”“个性鲜明”。而是在笔头与个性背后,有着更深厚的书卷学问的底子。因为博洽渊雅,他便有了超越侪辈技术之上的艺术的思想,深邃而独立,醇厚且广大,他的作品这才不同凡响,近乎道矣,与寻常匠家别若云霓。这一点,王憨山先生可谓同白石老人声气相投,一脉相承。于是,就不禁感慨:齐白石之后,在湖南这块土地里,王憨山无疑是空前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