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在长沙五一广场登隆街“国风集市”里,一排手工打制的刀具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唯壹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传承中心的匠人们带着亲手制作的刀剪向游客展示。
“希望传统的手艺能够得到传承,更希望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弘扬。”中心负责人党支部书记邬柏杨制作刀剪有40年,因为热爱和责任,他和20位老匠人依然坚持着这份事业。
■记者 石芳宇
刀剪厂破产,他们自发传承
1953年,捞刀河附近的刀剪小作坊合并成捞刀河刀剪厂。1964年,在全国产品质量检查大评比中,捞刀河的剪刀荣获第一名,捞刀河刀剪从此闻名全国。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手工制作刀剪逐渐衰落。捞刀河刀剪厂也难逃历史洪流,于2016年破产倒闭。邬柏杨等人就成了捞刀河最后一批打刀人。
“我们在刀剪厂工作几十年,那份深厚的情感自然是无法割舍。于是我们几个党员就组织在一起,带头成立了唯壹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中心,目的就是想让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能传承发展。”邬柏杨还劝服久居深圳的66岁的铁匠明星戴星可回来,组成了一支20多人的稳定非遗传承团队。
千锤百炼刀坯才成形
技艺传承中心的门面在楚家湖路上,而制作中心则在双湖村的一间简朴民居里。
红通通的火炉旁,戴星可一手拿着铁钳夹出烧得通红的铁坯放在墩子上,一手拿着小锤敲打坯子,邬柏杨则在对面用一把十斤的大锤跟着敲。期间,戴星可还要转动着铁坯,捶打均匀。“小锤打哪,大锤就跟着打,像唱二人转,要靠配合的。”邬柏杨告诉记者,一把刀起码要打2个小时,上千锤。
叮当声中,刀坯被打得火花四溅。之后再在坯中夹入钢条继续打,1斤2两的刀坯捶打成型后只剩不到1斤。接下来是整样、淬火、抛光、磨口……捞刀河刀剪工艺复杂,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三十四道工序,制作出来的刀剪开合和顺、刃口锋利、造型美观、经久耐用。邬柏杨说:“一把好刀,叶平四正无弯曲,刀背如一根葱,刀口呈鱼肚型,铁中夹钢制作而成。没有夹灰夹碳,没有缺口断口和白点。用起来前切后砍,好磨易切。”
老客户穿越长沙城来买刀
邬柏杨说,目前中心里打刀的师傅年纪都上了50岁,依然用传统方式打刀,虽然与现代的精工刀具无法比颜值,但刀很实在、很坚硬。“上周一个老人坐近2个小时公交车从长沙城南边到北边店里买刀,他说20年前家里买的一把捞刀河刀还没用坏。”这让他很感动。
捞刀河刀剪光环逐渐退去,匠人们依然为捞刀河的刀剪延续着生命。“这活虽然又脏又累,但我们依旧热爱它,我们不想让这个技艺消失。”2016年10月,捞刀河刀剪制作技艺被定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邬柏杨告诉记者,他希望年轻人们能够珍惜这快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刀剪制作。他与其他匠人将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