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在八年级(5)班上环境保护课,正当我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教室的角落传出一声清脆的鸟叫声。课堂被这突如其来的叫声打乱了。50多双明亮的眼睛,望向坐在角落里老实巴交的孩子——小杰。
我停了下来,在同学们关注的目光下,小杰不情愿地拿出一只羽翼未满的小鸟。
忽然间,我的灵感一闪而过。这堂课的内容不是环境保护吗,何不拿这只鸟“做做文章”呢?于是,我把课堂内容转向了这只小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从‘小鸟’的角度讨论一下环境的保护……”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开始讨论了。
“环境是我们的家,也是鸟儿的家!捕捉鸟儿,就是破坏环境。”随着孩子们讨论的不断深入,所有的焦点似乎都集中在小杰身上,他一声不吭,把头埋在桌子下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有点后悔,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伤害到了小杰?我灵机一动,示意学生都停下来,让小杰说说为什么捕鸟?
或许是憋了太久,小杰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原来,这是一只受伤的小鸟,小杰只是想为它治疗。
终于,学生们安静下来了,我内心深处突然像有一团火在燃烧,这堂课带给我的启发,也似这团火一样令我久久难以忘怀。
捕鸟到底好不好?学生的心里肯定有答案。我让学生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让他们通过思考得到从书本上不能获得的知识。同时,我也给小杰留下辩解的机会,他给出的答案令所有人意外,这堂课又演变成有效的德育课。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收获的可不只是知识这么简单。唐世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