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桃江县灰山港镇中学 陈定山
良好的语文素养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为了语文潜能生。深入剖析潜能生的成因及采用相应的转化策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实现大众语文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工作。
一、对语文潜能生的认识
潜能生是指那些在语文学习中对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的某些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距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合格要求还有一定程度的困难,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予以补偿和矫正的学生。但是潜能生是相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和中等生而言的,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潜能生可以转化为中等生,甚至成为优生。
二、语文潜能生的成因分析
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即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因包括家庭氛围、社会环境、教师因素、班级氛围等。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语文潜能生智力水平并不低,语文潜能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意志、信念、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笔者在从事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时,通过对语文潜能生进行调查、分析,归纳了小学语文潜能生形成的一些原因。
(一)失去学习兴趣,意志不坚定是小学语文潜能生主观的内在原因。语文内容多而繁,很多学生认为学语文就是天天读课文,感到枯燥无味;写作文不但难写,而且还不能坚持写,所以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种潜在的畏难意识。比如六年级的苏同学和丁同学,每次数学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他们对语文却缺乏兴趣,尤其是面对一些较难的知识,这种潜在的畏难意识更为突出。
(二)基本功底薄弱,缺乏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语文潜能生功底薄弱,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导致语文学习存在严重障碍。比如六年级的丁同学,由于从小视力较差,给学习造成障碍,导致语文功底薄弱,直到六年级声母、韵母、音节都还没有掌握好。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潜能生缺乏解决语文问题的有效策略,不善于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和选择恰当的解题办法,缺乏灵活的解题策略。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语文潜能生学习缺乏计划性,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忙于作笔记,却没有听出门道。笔者在一次上完新课后,对潜能生进行了调查:90%的潜能生没有预习的习惯,80%的学生没有听懂新课。这些学生由于没有听懂新课,自然课后不能回顾反思,不能及时理解课堂知识点。长此以往,他们就跟不上学习进程,无法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语文潜能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兴趣,增强意志,调动潜能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潜能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组织教学,使潜能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创设情境,增强信心,使潜能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梯级教学任务,对潜能生要降低起点,在课堂上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笔者教学《中华少年》这篇文章时,在训练朗读过程中发现几个潜能生特别用功,声音宏亮,于是我便请他们上台领读,并适时指正和表扬。此外,还推荐他们参加“国旗下讲话”校会活动,他们的表现赢来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也让他们找回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三)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注重帮扶潜能生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潜能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在作业设置上也要多关注这些学生,加强对他们的特别辅导。教学中适当控制节奏,让潜能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要通过优等生与潜能生结成帮扶对象,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感到有方向、有方法、有信心,增加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让他们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