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研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纵横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旧版数据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说语文课文德育功能的发掘

    衡阳市衡南县向阳中学  刘冬生

    “文以明道”,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与教育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形与神的契合,情与识的溶汇,文与质的交融,都统一在作品中。如何发掘作品中的德育功能,以“识文明志”,寓德于教,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这些方面的探索。

    一、拓展思想主旨——“有的”

    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深邃性。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明确作品所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领悟文章的主旨。如教《捕蛇者说》,文中叙述蒋氏一家祖宗三代冒着被蛇咬死的危险去捕蛇纳赋,虽祖父和父亲都死于蛇口,但蒋氏仍愿干这一差事,为何?因为干这事一年只需两次冒生命危险去捕蛇抵赋,而不似其他乡邻,天天要遭官府催租逼赋之苦。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议论道:“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以此画龙点睛,点明文章的主旨,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又如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中强烈的爱国情感震撼人心。学完这些作品时,教师可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的感想如何?是否意识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学生们都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有为。如此有的放矢,有感而问,能够让学生由肤浅的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探究文句哲理——“有度”

    好的文章,妙语如珠而内涵丰富。有深度地探究文句的哲理,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旷达情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样意境开阔、震烁千古的诗句,把惜别之情一笔撇开,以豪情壮语来鼓舞行人游子,表现作者的壮阔胸怀。又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激情,表现了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同时也感召了后代多少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像这样的名言警句教材中较多,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静以修心,俭以养德”等,学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内涵,挖掘文句中的爱国情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达到以文感染人,以德培育人的目的。

    三、体验人物感情——“有机”

    作品中人物个性化的情感,有血有肉,是丰盈、完美的。分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意境中去体验感悟,与作品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发愁能使“白发”长到“三千丈”;欣喜流泪时,“泪飞”可以“顿作倾盆雨”;一只海燕居然喊出革命的口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发出誓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等。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用审美情感的眼光来看,这些诗句既真且美,既能给学生以理性的认识,又可激发其昂扬进取的斗志。

    四、参与实践活动——“有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以致用,实践出效果。教师可将一些具有重大德育意义的课文,如《我爱这土地》《伤仲永》《劳山道士》等编为赛诗会、课间剧、故事会,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耳濡目染,畅所欲言。还可指导学生作文《2030年,我的一天》《战胜自己》《追求》等,引导学生辨证地分析自己、分析世界,进行自我心理训练,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或是要求学生读英雄伟人传记,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15156 传 真: (0731)84315156  订报热线: (0731)84326408
邮 编: 410071 邮 箱: kjxb0731-160@163.com  全年订价:99元 零售每份:2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综合
   第03版:纵横
   第04版:连线
   第05版:校园
   第06版:师说
   第07版:课堂
   第08版:人物
   第09版:湘韵
   第10版:科技
   第11版:教研
   第12版:探索
   第13版:成长
   第14版:论坛
   第15版:广角
   第16版:聚焦
   第B1版:科教论坛
   第B2版:论坛
   第B3版:新说
   第B4版:新说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补齐文言文教学的短板
浅说语文课文德育功能的发掘
浅谈微课教学在小学美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