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衡南县第七中学 刘平清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短板、硬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这必须引起语文老师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文言文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关键,想要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让他们明确为何要学,其次教师要不断改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然就会想学乐学了。
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悬念式,也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和作者有个大概的了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想学要学的动力。如讲《岳阳楼记》时,教师先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突出他政治上变革求新,再引用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激起学生对作者的钦佩崇敬之情。当学生已经进入到《岳阳楼记》的情感氛围中,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讲解课文,自然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抓诵读,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能力
文言文音韵优美,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蕴含其中的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如在讲授《陋室铭》时先让学生聆听课文朗读录音带,并结合学生的听读体会简单分析朗读的节奏、轻重音、语气强弱等基本要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当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的时候,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慢慢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就为更深层次的讲解做好了准备。
注重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而教材所选入的文言篇目数量有限,光靠学好课内几篇文言文就要培养起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文言文阅读,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小石潭记》和《三峡》时,带领学生将两篇课文作对比阅读,比较文章写作方法的异同、情感表达的异同……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灵活自由的运用,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
善用电教媒体,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文言文学习亦如此 ,由于语言文字古今差异 ,学习时容易出现对古文文义理解的障碍 ,所以必须将古文的文义用直观形象展现给学生,并借助字典疏通文字 ,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也就便于记忆了。例如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图片形象再现琅琊山的美景,绘制了醉翁亭游览路线图,并在各立足点标明所见景物,每看到一处都有图片相互对应,使学生产生形象直观的印象,再对照课文语句,品味琅琊山特有的奇观,把学生引上了人间仙境,并为之神往。这样创设出浓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
加强个性感悟,获得感性和理性认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避免“串讲”法的枯燥乏味,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讲完宋濂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后,可话锋一转:“宋濂当时的学习条件和我们大家今天的条件相比如何?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和宋濂比起来又如何?”全班静默,大家似乎都在反思着自己的学习态度。之后再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很多人都对自己的“虚度光阴”表示愧疚,要向宋濂学习。在这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去归纳课文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文言文教学本来就是别有洞天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其“个性”特点,科学而有效地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用“另辟蹊径”,也能使文言文教学别开生面。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丁莉娟,赵志日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