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教师进修学校 郭艳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写作者的语文水平。现在的很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写什么呀?”、“怎么写呀?”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东拼西凑、人云亦云,写出来的作文中往往缺少真情实感,这也一直困扰着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模式化。现在,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语文课本、作文选等,而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好文章,模仿其思想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从学写作文就开始养成,从而抑制了个性化作文的诞生。
其二、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少。现在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除了家就是学校。在学校也无非是上课、写作业等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下写作文,对很多大人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何况孩子们!缺少活动,就缺少了观察,缺少了亲身体验,哪来真情实感?
其三、考试的指挥棒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很多教师都有一个态度,考什么就练什么。如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写议论文,中考作文都是写记叙文,教师在备考时就跟着训练相关文体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使学生的作文走向单一化、模式化。
其四、教师在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中出现误导。指导时,只是要求学生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安排结构等。评讲时,只是对老师认为好的文章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那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且用成人的眼光来理解它。这样就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文采、蓬勃的想象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作为主导者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融入感情,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
设置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一位教师在作文课上,倒上满满的一碗凉水,然后说:“今天,我们来搞一次活动,看谁能端着水绕凳子和老师走一圈而滴水不洒,如洒一点儿,中途告退。活动完后,想想有哪些感悟。”大部分学生以失败而告终,也有个别学生满怀信心,沉着冷静,仔细走好每一步,他们小心翼翼,仿佛端的不是水,而是自己的意志,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当圆满走完一圈后,脸上竟渗出了汗水。面对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纷纷发言:“真没想到,做一件小事都这么难,更何况一件大事,看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我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一碗水端平。”
热心关注。有个故事,一个孩子做错了事,母亲叫他向父亲认错,父亲听了孩子说“我错了”之后便不再追究了,于是这孩子每当做错事便向人说“我错了”,很多人就原谅了他。后来,这孩子成了罪犯!——法律不会原谅他。学生听后积极地进行分析讨论,思考有关父母的教育问题。他们回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有的感慨,有的自豪。在这样的氛围中,新的认识、新的感悟、新的思路、新的题材便在心中诞生了。
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若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写作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鼓励他们“喜欢什么便写什么”。这样,电影、歌曲、足球、名星、焦点新闻等都可成为触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素材。
身体力行。针对有的学生在路上随意丢垃圾、不讲卫生的习惯,在一次作文课上,教师面对满地的纸屑垃圾,默默地清扫着。大约有5分钟,学生们看到老师在为他们打扫卫生,都怀有深深的歉意,有的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打扫,有的学生对乱扔垃圾的人给予轻声的指责,那些乱扔垃圾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老师,我想对你说”。这样便能很好地体现真情实感,效果非常好。
随时训练。教师可对生活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有一位教师电教室上作文指导公开课,由于椅子的坐板和桌子的面板都是活动的,学生玩兴很浓,“劈哩叭啦”响了几分钟才停下来。开始上课了,老师说:“刚才大家研究这活动桌椅很投入,试把你的研究结果写出来,好不好?”课后有的听课老师还以为是上课老师特意安排这个练笔的。殊不知是教师随机应变,将一些特殊情况因势利导地变为学生作文训练素材的“即兴训练”,真可谓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