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茂
信任的文化
以上所述要成为可能,其条件是家长、学生和教育行政部门真正相信教师和学校。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全国推行大改革之前,芬兰的教育体制是高度集权化的。在1985年之前还是中央集权,学校被中央机构严格管制,教师的日常工作受到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相信教师、相信学校的转向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若干重大改革举措得以彻底实现,到了90年代早期,芬兰教育基于信任的学校文化正式形成。
信任的文化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和政治领袖相信,教师及校长、家长和社区知道如何为下一代提供最好的教育。在芬兰,这个从官僚化集权管理到分权制的转型发生在严重经济危机、公用经费被大量削减的90年代。一种观点认为,信任文化的引入,是因为地方当局不希望中央官员作出影响他们后代和学校的削减经费的决定。幸运的是,地方智慧对困难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任文化只能建立在政府良治和零腐败的基础之上,而芬兰在“透明国际”的国际良治排名上非常靠前,公共机构普遍享有较高的公众信任和尊重。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因而成为运行良好的公民社会的自然结果。诚信与信任,在芬兰社会中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价值观。
在90年代,邀请教师和学校参与社会发展给芬兰的教育界带来了重大的积极影响。教师能够看到,体制相信学校和地方社区是课程和教学的决策之地。具有高度专业和道德资格的教师对这一责任表示欢迎。同时,学校也很快地承担起了在信任文化中引领改革的新职责。信任文化不仅带来了学校的不断改进,而且还给学校教育增添更多的多样性。至少从理论上讲,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制定自己的改革策略,有自己的使命表述、愿景、实施办法和时间表。信任文化在这方面产生的影响,对推动芬兰教育不断改革、超越其他国家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