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金燕 廖慧文 王立三
这一年,看得见的变化,写在火洲大地上;群众脸颊上的笑容,荡漾着幸福的味道。
这一年,吐鲁番搭建平台引才育才,匠造舞台用才留才。一栋栋人才公寓竣工投用,一批批产业项目火热推进。
这一年,湖南第十批援疆工作队接续推进干部人才交流合作,探索“结对共建”、专家“组团”、“定向培养”等智力援疆新途径,助推高质量发展。
四月天,春意浓,万象新。记者走进吐鲁番,探访湖湘人才绘“疆”图景。
匠心打造“磁场”,人才安家安心
步入吐鲁番市红石榴·青年人才公寓大门,庭院中央挺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8个大字。
春日下,石榴树枝繁叶茂。主楼上,“湖南援建”的标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院子里,8栋崭新的大楼依次排列。其中有5栋楼是人才公寓,共有900套,每年能保障近千名人才的安居需求。
去年3月,这批公寓竣工验收。项目占地5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66亿元,其中湖南援疆资金9000万元。目前,已有213名青年人才入住。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把好人才公寓的‘建设关’和‘服务关’,匠心打造引才和留才的‘强磁场’。”吐鲁番市委组织部人才(援疆)工作科科长王军介绍,这是吐鲁番市首个专门服务于人才就业创业的生活配套公寓,集安居办公、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水、电、气、各种家电,一应俱全。”吐鲁番融媒体中心青年人才王永明来自甘肃,已“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半年。他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年能节省租金一万元。
在益阳市对口支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一团,也有这样的人才公寓,已经有40名青年人才入住。这是湖南省“十四五”对口援疆规划项目,总投资800万元。
湘吐“同心”共建,教育医疗提质
前不久,一堂“云课堂”,连接起相距3000公里的吐鲁番和长沙。一端是吐鲁番市实验中学高三物理教师姚秀军,另一端是长沙市长郡中学的物理教师。两人忙着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
这样的互动,已成为他们的日常,也是湘吐两地“结对共建”的一个缩影。
目前,吐鲁番市已有81所学校与湖南“结对共建”,协力开设“红石榴·名师大讲堂”,共同搭建“红石榴·同研云课堂”。
“这种模式,既提升了课堂教学质效,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姚秀军告诉记者,吐鲁番市已有400多名教师现场听评课,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多个地州市1200余名教师线上参加学习。
4月11日,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报送的《深化红石榴援疆品牌内涵,让湖南优质教育惠及边疆师生》,成功入选“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看病不再忧,群众有“医”靠。
去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医院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援疆,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建立远程病理诊断平台。
一年来,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先后成立“刘向阳教授骨科名医工作室”等4个专家诊室,120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吐鲁番乃至疆内实现“零”的突破。
一项项医学首例,填补吐鲁番医疗领域的空白:首例唐氏综合征患儿行扁桃体及腺样体切除术,首例肠排列术,首例植入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手术……
去年12月8日,南华大学附属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正式揭牌。
“直击民生需求急难愁盼,用心穿好引才‘绣花针’,用情绣出人尽其才‘百景图’,努力给吐鲁番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擦亮湖南援疆品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告诉记者,南华大学支持面向吐鲁番开展定向医学生、在职研究生专项招生,加快培育本土人才。
专家“组团”援疆,注入澎湃“智”能
去年年底,湖南15名专家教授组成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智囊团”,远赴吐鲁番考察调研。
如何让托克逊的高品质红枣增产?
为了破解这道技术难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王森教授对接了吐鲁番市科技局,定下“枣区域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科研项目,加入“一带一路”干旱经济林国家创新联盟。
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专项列支150万元用于柔性引才,一年来,引进“小组团”10个,柔性引才200余人次,他们活跃在吐鲁番产业、科教、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精准‘输血’、强化‘造血’、助力‘活血’。”吐鲁番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副指挥长胡真介绍,他们广泛开展“湘才传‘新’火”援疆人才传帮带活动,共结对帮带本地人才219人,用援疆资金培训本地干部人才1.2万人次。
智援火洲,以才兴业。
今年5月,又有40名吐鲁番青年英才将前往湖南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为期半年跟岗培养,接受导师帮带,提升专业化能力。
一年来,湘吐两地互派干部人才学习交流1500多人次,促成两地100多家单位结对共建,签订合作协议60余份。
这些扎实的数据,是湖湘人才援疆的“成绩单”,也是湖南助力吐鲁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