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2月0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预期管理 提振发展信心

  核心提示 

  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经济预期管理,要深刻把握预期管理内涵,充分认识加强预期管理的现实意义,以提振信心为指向,从保持与政策体系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特别是新型智库作用、善用媒体强化预期成果传播能力三个方面发力加强预期管理。  

  沈素素

  预期管理是一种通过政策干预和信息沟通等手段引导形成合理预期并管理预期偏差的机制。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经济预期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强市场心理分析”“善于引导预期”。当前,要着力加强预期管理,提振发展信心。

  深刻把握预期管理的内涵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将预期和不确定性引入经济学研究范畴。广义预期是指包括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在作出行动决策之前,对未来经济形势或某一经济变量所做的预测。一方面,预期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预期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甚至直接影响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由于未来和预期的双重不确定性,预期管理就成为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预期管理的主体是决策层,对象是投资者、消费者等经济行为主体。加强预期管理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处理好决策层和经营主体的关系,避免“信息不对称”。当经营主体面临决策时,往往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预判和预测,并与政府公共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外部信息在与决策层不断的博弈中形成预期。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经营主体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决策层实施政策过程中带来的不确定性,作出的预期可能偏离甚至背离决策层的引导,使得政策质效大打折扣,甚至失效。避免“信息不对称”,要求决策层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沟通,及时发布信息,避免经营主体靠猜测来判断政策意图,帮助经营主体迅速准确把握政策意图和政策运行情况,从而作出有效预期。

  处理好预期管理和市场预期的关系,避免“思维定式”。经营主体在不断学习和交易中同时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在不断学习中产生自己对于经济活动的判断而形成自己的信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定式”。预期管理要走在市场预期的前面,用“潜移默化”的引导,提高经营主体的学习能力,减小行为偏差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尤其要让经营主体认识到,预期管理与市场预期是合作博弈,不是零和博弈;预期管理不是单向政策信息传导,而是信息“互联互通”的双向奔赴,没有公共信息互通作为依托,预期管理就无从谈起。

  处理好局部短期和全局长期的关系,避免“合成谬误”。政策上的“合成谬误”是指,从各部门来看,每项政策都是对的,都有一定道理,但当这些政策被齐头并进地强力实施时,则可能导致与预期相反的错误结果。比如说,绿色发展、共同富裕、风险防范、科技创新,每一项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政策举措,但当所有政策同时实施时,就有可能出现相互排斥甚至相互矛盾的结果,导致一些长期性全局性政策实施过程短期化、碎片化、地方化地执行。为了避免“合成谬误”,应以科学态度精准高效地统筹结构政策与总量政策、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之间的相互协同和平衡。

  充分认识加强预期管理的现实意义

  从2021年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三年都提到预期问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首次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因此,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认识加强预期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是预期管理在我国宏观调控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预期管理主要集中在货币领域,如央行用政策工具直接引导公众预期,结果可能改变短期预期,但无法改变公众长期预期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预期管理逐步从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模式。二十一世纪,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传统预期管理工具的使用受到限制,进一步促进了现代预期管理工具的使用及其理论发展。现代预期管理可以高度概括归纳为:通过信息、政策、信念与交流等方式管理和协调预期,信息公布注重透明性和可行性,政策实施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由此提高公众信息完备性来消除预期的黏性和突变性。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领域进行预期管理的做法,我国预期管理覆盖领域更为宽泛,强调信息、政策、信念、交流。2008年以来,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预期传导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跨市场传染效应愈发明显,加强预期管理、处理好内外平衡、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有助于削弱危机传导效应。

  二是与当前我国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经济进入周期性下行阶段,随着刺激手段逐渐穷尽,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秩序失灵、发展动力失能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尤其是全球化出现分化、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各种危机相互交织叠加,全球发展的基础、韧性和经济治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关期,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进入经济新常态、从人口红利大国加速进入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社会、从房地产是经济支柱产业逐步转换为科技创新成为增长新动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基本面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中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没有可借鉴可参考的别国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惯性思维”叠加“信息不对称”使得经营主体无法快速适应和接受新变化,更无法快速改变原有的经济行为模式,发展信心受到极大影响,出现暂时预期迷茫甚至不乐观属于正常现象。中央因时因势,提出加强预期管理,通过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政策透明度、加强政府与市场互动、保持政策稳定性一致性等措施,提振发展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从三个方面加强预期管理

  当前,加强预期管理,要以提振发展信心为指向,从三个方面着力。    

  预期管理与政策体系保持同频共振。首先,政府预期管理要对经济走向走势作出准确预判,形成合理预期,减少预期偏差、不良预期或超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其次,政府应出台宏观政策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通过稳政策来稳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都是有力举措。再次,与宏观政策相匹配,应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如货币政策应引导资金流向高端制造业等关键领域,推动重点产业供应链升级;财政政策应有效加快推进财税优惠政策落地落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应针对新政策新措施,在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解读和阐释,在“最先一米”上做足文章;对于市场热点问题,相关部门也应及时表明立场、积极稳定市场预期,加大政策落地力度,在“最后一米”上下足功夫,着力让相关政策可感可及。最后,预期管理要努力与宏观政策取向保持一致。强化政策统筹,加强政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破除政策“合成谬误”,强化政策支持的长度和力度,体现政府宏观政策的稳定性、一致性和聚合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发挥研究机构特别是新型智库作用,提高预期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提高现代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国际市场上,经常会出现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就能主导资本市场走势的现象。这说明研究机构特别是智库在提高预期管理效能上的作用不可小觑。预期形成后,政府应积极主动利用研究机构特别是智库进一步引导预期的强化和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正向引导功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度参与外交活动,踊跃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引导国际舆论,通过新媒体对接国际,传导可靠、权威信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有效提升中国话语权。因此鼓励和支持研究机构特别是新型智库在政府主导下参与预期管理,培育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良好互动环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预期管理作用,有利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预期管理新格局。

  善用媒体强化预期成果传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预期成果传播能力必须善用媒体,主流媒体通过开发和利用各种预期管理和引导工具进行宣传更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增强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国际组织的交流沟通和广泛合作,更易于在国际上形成较强影响力的成果;新媒体针对特定人群、拥有特有传播方式,更适合热门问题、重大事件、新生事物的传播、解读和延伸,其发酵效应不可小觑,政府应不断适应新形势,增强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行政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