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第03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广告刊例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12年04月2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960年 中国“被迫”登顶珠峰
欧钦平

    王富洲:74岁,河南西华人,著名登山家,曾任中国登山队党委书记。现居北京。

    外交斗争 “逼上珠峰”

    王富洲回忆,攀登珠峰的主意,是苏共中央提出来的。那时苏联在登山运动方面发展得比较好,可他们没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鉴于中苏之间特殊的友邻关系,苏联提议,两国共同组队攀登珠峰。

    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对于珠峰的归属,当时中尼双方存在争议。划界谈判时,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

    王富洲介绍说,珠穆朗玛在藏语中意为“大地之母”,在尼泊尔,人们把她叫做“萨加马塔峰”,西方人则称之为“埃非勒士峰”。中方曾建议给这座山起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友谊峰”,但尼方拒绝接受:“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1953年5月29日,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和新西兰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从南坡登顶珠峰,成为历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顶的队伍。正是丹增·诺盖的这一创举,成了尼方在谈判中的重要砝码。并且,当时尼泊尔是印度的附属国,印度人一度叫嚣,中国人从来没有登上过珠穆朗玛峰,珠峰根本不能算是中国的领土范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中国攀登珠峰陡然间成了一项庄严的使命。

    在这样的情境下,中国人可谓“逼上珠峰”。

    按照中苏双方约定,两国于1958年选拔队员训练队伍,1959年正式攀登。刚刚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的王富洲通过层层考核顺利入选。

    意外变化 苏联人撤退

    在香山接受了一段时间集训后,王富洲和队友前往苏联进行高山训练。准备工作按部就班展开,可就在此时,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从50年代末期开始,中苏关系已逐步走向破裂。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当时在中国的所有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部撤退回国。

    人员方面的困难还好办一些,更大的困难在于物资匮乏。按照原来的约定,所有高山物资、装备和食品均由苏方提供,苏方撤出后,这些东西就只能想办法去西欧购买。由于欧美对华实施封锁,当时只能先从香港市场换回外汇,再去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购买物资和装备。

    三次行军 牺牲两人

    1960年3月,200多人的队伍集结珠峰大本营,其中包括90多名登山队员。

    按照苏联人教的办法,登山队计划步步为营逐渐适应,分4次行军完成登顶。

    第一次行军,登山队前进至6400米高度,沿途建立3个高山营地,并将物资和装备运到6400米。完成既定任务后,队员撤回大本营休整。适应性行军过程也是考察队员体能和技术的过程。

    第二次行军,登山队打通从北坳底部到顶端的“登山公路”,在7007米建立营地。不幸的是,来自兰州大学的青年教师汪玑在此次行动中因高原反应牺牲了。

    按照计划,第三次行军的基本任务为侦察突击顶峰的路线并建立突击营地,如果条件成熟则相机而动直接登顶。

    然而行动过程中天气突变,虽然3名队员在8500米建立了突击营地,但此次行动损失惨重,北京大学教师郭子庆因高原反应牺牲,全队共有50多人不同程度冻伤,包括队长史占春在内的多名主力队员不得不抱憾退出。

    面对这支已经在冰天雪地里苦苦煎熬了两个多月的登山队,时任前线总指挥的韩复东曾经考虑过次年再登,但是,最终他们决定,重新组织队伍,再次投入战斗!

    在前几次行动中担任运输任务的王富洲,此时入选第四次行军突击组,组长为登山队副队长许竞,队员还包括刘连满和贡布。

    为了表达必胜的决心,已经没有退路的登山队员分别写下遗嘱,王富洲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份遗嘱其实不像遗嘱,除了表决心,对家人亲友几乎一句话没有。“那时就一个心思,登顶!”

    临危受命 冲刺登顶

    第四次行军是从5月17日开始的。6天后,许竞、王富洲、刘连满和贡布4名突击队员到达8500米突击营地,屈银华亦率运输队员随后赶到。

    5月24日上午9点多,4名突击队员钻出帐篷,向顶峰进发。刚刚走出几十米远,许竞突然两次倒下。

    没有时间犹豫,只能赶紧让运输队员屈银华顶替许竞参与冲顶,王富洲则作为事先确定的第一代理人,临危受命担当突击组组长。

    中午12点多,4人来到“第二台阶”,这是一个高约30米的天险,平均坡度在80度左右。他们发现,“第二台阶”下半部分岩石上有一条裂缝,可容一人通过,从裂缝中间爬上去之后是一段高约6米的峭壁,几乎直上直下,而且光溜溜的无处下脚。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攀爬能力最强,他试着爬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摔得够呛,体力消耗也很大”。

    王富洲说,最后还是刘连满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屈银华借助刘连满的托举,在岩石上砸进两枚冰锥,穿上保险绳,并利用保险绳第一个爬上峭壁顶端。其他3人亦如法炮制,成功突破“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的艰险远远超过他们此前的估计,他们原本计划用9个小时登顶,可是光通过“第二台阶”就花了5个多小时。而且,刘连满在此处耗尽体力无法继续前行。在海拔8700米处,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将刘连满安置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继续向顶峰进发。此时天色已晚,3人决定摸黑前进,根据天气预报,本轮好天气将于次日结束,他们必须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登顶下撤,而且他们也没有携带扎营装备。

    借助微弱的星光和雪光,最后冲刺走得异常艰难,找不到路线,只能用手摸索着往上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食,3人体力都下降得很厉害,有些地方完全是一寸一寸爬上去的,从8700米到登顶,上升100多米花了10多个小时。

    登顶时间为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环顾四周,除了夜空和闪亮的星星,再也无路可走,他们这才确信已经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使命。

    (摘自《京华时报》  欧钦平/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广告热线:(0731)84329417 传 真: (0731)84323862 订报热线: 8008786966
本报在西安、沈阳、北京、济南、成都、重庆、南京、福州、兰州、昆明、南宁、长沙12个城市设有分印点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语
   第03版:经
   第04版:谜
   第05版:品
   第06版:达
   第07版:情
   第08版:谋
权力的道德捆绑
舒淇应该向苍井空学什么
国人的民主素质并不差
或许,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颗毒胶囊
僵化教育下的道德红叉
1960年 中国“被迫”登顶珠峰
以讹传讹的孙中山“博士学位”
“大跃进”期间公社也能办大学
蒋介石在台湾大搞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