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否具有民主的素质?这个问题几乎从“德先生”刚一来到中国就成为公共讨论的焦点,从孙中山的“一盘散沙”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再到韩寒的“开车不关远光灯”,“中国人素质低”几乎成了定论。
国民素质与民主转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针对这个问题,国外学界有过系统的量化研究,比如“经济学人智库”一年一度发布的各国“民主指数排名”。
这个名单中,比较有意思的信息是,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指标得分为5.63分,而总得分排在中国前面的印度,“政治文化”得分才4.38分,比中国落后一大截。甚至巴西、波兰等新兴民主国家,其“政治文化”得分也低于中国。刚刚把普京送上总统宝座的俄罗斯,“政治文化”得分仅3.13,远远低于中国。
从以上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有制度硬件、在“选举程序”上得分比较高,但“政治文化”得分过低的国家,大多发展得不太健康。印度就是一例。这大致符合我们的常识:仅仅有套选举程序,但国民素质跟不上,民主制度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但是,这个研究也显示出另外的信息:“政治文化”得分低,并不必然成为民主的障碍。有时候,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低,主要还是制度原因,而非文化问题。以“素质低”作为民主缓行的理由,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恰恰相反,“政治文化”得分高指向的是改革的迫切性。突尼斯的“选举程序”和“政治文化”得分分别为0分和5.63分,其他几个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上的得分也都呈现出类似的格局。“政治文化”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国民的民主诉求较强烈,而政治制度上如果不给这种诉求提供任何表达机会,当然就会带来危机。
将“民主指数排名”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至少一般而言,民主程度越高,政府越有效率。
(摘自《南都周刊》2012年第15期 薛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