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等地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11月10日《南方都市报》)
“疯狂学区房”反证“就近入学”落实处
看起来,想上一所好学校又成了富人的游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未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上重点学校要靠“递条子”、“送票子”的时代,很多孩子就算是住在学校的院墙外面,也可能进不了那所心仪已久的小学。而天价学区房的不断出现说明,现在想上好学校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家住在学校附近。换句话说,“疯狂学区房”反证“就近入学”落到了实处。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近入学”,正是国家从政策上保障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知道,一所所谓的名校一般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师资及硬件资源的优秀,二是生源的优秀。“就近入学”可以让名校与普通学校的第二个差别不复存在,这正是均衡教育资源的第一步。数十万元一平方米的“疯狂学区房”只是一种非理性消费,这一现象固然和优质的学位不足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证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公平。而且,个别所谓名校的学位紧缺,从整体来讲对孩子的成长也影响并不大,我们没有必要过分解读。■刘昌海
天价学区房让“就近入学”变了味
学区房的天价,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本无所谓公平不公平;但是,公共教育应该谨守公平原则,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将优质学校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摇号分配,不能因为家长买不起昂贵的学区房,孩子就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其二,同一城市内所谓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客观存在的差距,教育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不能坐视不管。仅仅在硬件投入方面偏向普通学校还不够,关键是要让优秀师资力量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起来。当包括校长和名师在内的优秀师资不再特属某所学校,而是在区域内所有学校之间流动,学校间的师资差距必然大幅缩小,家长们也就没有必要将学区房当“期权”一样购买。
说到底,学区房价格飙升,不是一个楼市炒作问题,而是一个教育均衡问题。哪一天,当学区房价格被“打回原形”,不再成为楼市重点炒作的概念,那才是教育公平的象征,就近入学才不会变味。■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