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什么味道,于是上个月,这位真名叫甘霖的“甜妈”索性在重庆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
可怜天下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与教育操碎了心。之前有信奉“棍棒出孝子”的“辣妈”“虎妈”,现在就有为女儿看桃花,包下一座山的“甜妈”。很自然有人会问:为看海豚,岂不是就要包下一片海?但显然,这样的推论并不成立。对于这位并非“土豪 ”的“甜妈”来说,持续的“疯狂”并不现实,更因为:之所以为女儿包山看花,不仅是为了教育女儿,更是从其中看出可以产业化的商机——如此惊人之举虽有点冒险的“疯狂”,但其中却也有洞彻先机的理智。
“甜妈”所洞察的商机,其实是城市孩子所面临的共通性危机:尽管身处繁华都市,惯看车水马龙、高楼大厦,但与自然疏远,以至于春风袭来,却不识桃花。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窄陋,更是见识上的缺失,儿童的想象力也因此匮乏——这在作文时显现得尤其明显。“甜妈”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敏锐地觉察到:女儿遭遇的作文困境并非一个人的尴尬,而是城市孩子们的一种“通病”——由此,她才胆敢包下一座山,不仅为种桃树看桃花,更为育人树人。很快,“甜甜”的周围就多了不少小伙伴,这证明“疯妈”包山看花并不疯狂,而是更多“甜妈”们的现实需求。
在另一面,如同城里的孩子不识桃花一样,村里的孩子,对城里的很多事物,更多也只是书上、电视里见过。他们中很多人没有进过科技馆、天文馆、海洋馆、博物馆……甚至没有进过电影院,没看过一场真正的电影。而他们的作文题目里,也会有被要求写“日食”“月食”或者某部电影的观后感。城里的妈妈可以用包山的方式弥补女儿不识桃花的缺憾,村里的妈妈又该如何呢?她们总不能为自己的孩子包下那一座座高大上的场馆。更何况,众多的留守儿童,纵有千般委屈万种困惑,也无处向父母诉说。
城里的孩子对自然陌生,村里的孩子对城里的现代工业化场景陌生——面对面的两种“陌生”异形同质:今天是城乡自然与社会知识教育需求的空落,明天就是城乡民众间的隔阂。湖南卫视有档热播节目叫“变形记”——其中就有将城市少年与农村少年互换生活的节目设计——在短短几天的互换人生中,农村少年与城市少年对彼此日常生活环境的震撼几乎是同等的——而其产生的张力形成了强烈的屏幕冲击力,吸引了观众,提高了收视率,也令人深思:是什么,令他们的生活如此陌生而陷入“变形”之困与难?
此外的思索是,“甜妈”捕捉到的商机,电视节目抓取到的收视焦点,未必教育部门就一直可以熟视无睹吗?城乡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是知识与见识上的,更是教育公平意义上的必需。负有更多公共教育责任的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先于个人和商业机构予以实现。然而,由于经济负担和规避风险等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公共义务时常因噎废食,这才导致教育责任被个人与机构发现商业价值——由此而言,“甜妈”们的“爱”里,有教育的“失”。 ■本报评论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