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高管的任命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人事管理离市场化相去甚远。很多时候,央企高管“金饭碗”,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清福的待遇。网友戏称“当不了省长就给你个行长,当不了大部长送你个董事长,年薪动辄数百万,凭谁冲钱都想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央企高管享有行政级别认定,职位异化为一种“荣誉”、“福利”或“补偿”。(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些年来,央企高管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词汇。其一,央企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一个大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央企高管意味着引人艳羡的权力与无限延伸的拓展空间;其二,央企高管享受年薪制,由于其天然的垄断地位,且是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上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年薪动辄以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计,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其三,央企高管在选拔任用和管理方面“移植”了党政机关的体制,绝大部分由官员“演变”而来,他们的能耐与关系网络非同小可……
权威人士指出,近10年来,央企人事改革一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应该是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堂堂央企,国家投资,垄断经营,政策扶持,想不发财都难。相当部分的央企高管,其之所以能进入公司核心管理层,既非如私企般托祖辈父辈福荫承继了巨额产业而成为当然的管理者,亦非凭其经营策略与顽强努力打拼为行业领头羊,仅因为是政府官员,提拔无望或暂时要躲避“风头”,才被予以“安排”。
在中国,不乏特权存在的土壤,唯有央企高管异化而成的特权让人沮丧。因为,他们再不需冒着法律风险去攫取财富,而是合法地公开地心安理得每年将几百万财富收入囊中。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是目前国内反应最为热烈的问题,“提低、扩中、限高”是大家普遍达成共识的大方向,“提低、扩中”好说,提不提、提多少,扩不扩、扩多少,反正由“决策层”的领导们说了算,但一“限高”就显尴尬,按照经济学家华生的观点,已酝酿8年之久的方案仍未出台,这或许意味着改革亟待破局。有话语权者在既得利益集团,有话语权的人的利益都要被触动,正是这个改革很难的原因。
央企高管的任命与管理,本应是组织部门的事,外界不明底细,难以妄加非议。但既涉及公共利益,又因其高薪备受民众关注,将其置于聚光灯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亦无可厚非。央企高管成官员制度性“福利”,实际上是一种异化的特权腐败,不可不议,不可不防。■本报评论员 吴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