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政府借“稳增长”之名“微调”房地产后不久,楼市回暖的消息和数据佐证相继出现。
这样的一幕,也许是某些地方政府所乐见的“微调”效果。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通过提振楼市来“稳增长”甚至“保增长”,仍是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而这也许正是房地产转型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大“心理障碍”。
换句话说,能不能让房地产从一个“经济刺激性产业”,回归为一个常态化产业,攸关发展转型进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此前曾感慨: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可谓“全球最难”。其复杂性在于,房地产与当前社会经济领域一系列艰深的改革课题高度关联。
不难理解,为何在各地政府频繁发出“微调”、“放松”噪声后,中央仍旧表态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即使在经济增速下滑的现实面前,连人称“地产商代言人”的任志强也确信“不会重现救市”。
除了房地产,还可以用其他什么样的方式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恐怕是当前地方政府最需要破解的课题。
可以预见,只有彻底摒弃昔日GDP挂帅、保两位数增长的政绩考核体系,房地产的“救市”冲动才会得到削弱。地方政府也才能腾出精力,去思考房地产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