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山
庄子借用寓言,猛烈抨击庙堂迫使民众远离自由江湖,成了专制之陆的涸辙之鱼,而且庄严承诺的“呴濡仁义”,也口惠而实不至。
庄子名言“相濡以沫”,本义是批判君主专制违背“道德”的虚假“仁义”。由于信奉庙堂伪道的西晋儒生郭象,系统篡改《庄子》原文,彻底曲解《庄子》真义,“相濡以沫”才从贬义转为褒义。
《大宗师》如是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第一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阐明鱼不应“处于陆”,而应处于水——《齐物论》称为“正处”。庄子贬斥君主专制抽干江湖天道的“上善之水”(《老子》八章),强迫民众处于庙堂伪道的“泉涸”之陆,使民众从生而自由,变成生而不自由。
第二句“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喻“道德”,“呴濡”喻“仁义”,正是运用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批判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庄子认为,与其强迫民众“处于陆”,再对民众施舍“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进而强迫民众时刻不忘“皇恩浩荡”,不如让民众处于真仁真义的自由“江湖”,忘记假仁假义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第三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批判庙堂伪道把尧舜视为“仁义”圣君,把桀纣视为“不仁义”恶君,仅知“誉尧而非桀”,不知“仁义”圣君与“不仁义”恶君一样,强迫民众处于“泉涸”之陆。只有“两忘”王霸伪道,方能化归“江湖”真道。
《大宗师》批判尧舜式“仁义”圣君:“尧既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黥劓”隐喻庙堂运用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对民众洗脑,使民众相信君主专制符合天道,“仁义”的君主专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大宗师》主张“息黥补劓”,就是运用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揭露违背“道德”地强迫“鱼处于陆”的虚假“仁义”,对民众反洗脑,使民众觉悟君主专制违背天道,“仁义”的君主专制仍然违背天道。
庄子批判“鱼处于陆”,义承《老子》三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老庄之喻,无不批判君主专制的悖道现实,所以《老子》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庄子·外物》则记载——
庄子家贫断粮,去向监河侯借粮。
监河侯说:“可以。我即将征收税金,到时借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子忿然变色说:“我昨日来时,半道有声音叫我。我回头看见车辙之中,有一条鲋鱼。我对它说:‘鲋鱼过来!你在车辙之中干什么?’鲋鱼说:‘我是东海的波浪之臣。贤君是否有升斗之水救活我?’我说:‘可以。我正要南游拜访吴越之王,我将请他们激引西江之水迎接你。可以吗?’鲋鱼忿然变色说:‘我失去了恒常遨游的大海,挣扎在无法遨游的陆地。我只须升斗之水就能活命,贤君却作此言,还不如趁早到干鱼铺找我!’”
庄子借用寓言,猛烈抨击庙堂迫使民众远离自由江湖,成了专制之陆的涸辙之鱼,而且庄严承诺的“呴濡仁义”,也口惠而实不至。处陆之鱼失水而死,成了鱼干。
“泉涸处陆”的政治苦难,是“相濡以沫”的逻辑前提。褒扬“相濡以沫”,就是赞美“泉涸处陆”的政治苦难,乃至赞美“皇恩浩荡”的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