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丽琴
“詹老师,你们班今天做操又没有拿班牌。”这已经是本学期第三次收到德育主任的“投诉”了。做完操,学生们陆续回到教室,没有一个人向我反映班牌不见了。
直到第二天下午大课间,体育委员才来找我说:“詹老师,您知道班牌在哪里吗?”
我走到教室门口,听到里面在讨论班牌不见的事。我走上讲台问了同学们几个问题:1.班牌的意义是什么?你们什么时候发现班牌不见的?2.大家问我班牌去哪里了,那我应该问谁?3.谁该去找班牌?到哪里找?
说完,我转身离开教室。
我再次进入教室时,班长转述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首先,同学们为忽视班牌这件事感到惭愧,没有认识到班牌是一个班级的名誉,是需要大家共同爱护的;其次,班牌不见了,同学们决定分头去找;最后,同学们复盘了班牌丢失的过程。
这天课间,全班学生都在找班牌,可是依旧没有找到。
第三天一早,同学们着急地说:“老师,班牌还是没找到,而且我们突然想到后天就是运动会了。”
听到这些话,我的心里有点欣慰,便提醒她们:“你们昨天都去哪里找了?想想谁最有可能捡到班牌?万一找不到,你们有什么预案?”
下午大课间,班长来向我汇报进展,说现在兵分三路:一组同学已经开始动手制作新班牌了;一组同学再“地毯式”搜寻一遍;一组同学在写检讨,向德育处说明情况,请求在运动会入场时用自制的班牌。我表扬了她们,并建议把“检讨书”改成“情况说明”。
第四天中午,学生做好了一块新的班牌,但并未放弃找旧班牌。下午大课间,体育委员兴冲冲地跑到我的办公室,喊:“班牌找到了!詹老师,同学们要请您去见证。”
我和体育委员一起走到教室,只见班长站在讲台前,大声地说:“欢迎班牌回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其实,在班牌丢失的第一天下午,我就已经找到它了。当时一位班主任告诉我,她看到我们的班牌放在地上,同学们走过都熟视无睹,她帮忙捡起并放到了体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