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郡德学校 孙毛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才能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一、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魂聚气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中的教育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不应该形成于来自外界的灌输与说教,而应是植根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强大自信的自然萌发。当前,部分青少年在对国家民族发展进步充满信心的同时,又对个人的前途命运存在悲观情绪,从而产生相应的困惑和迷茫。青年亚文化(如精致利己主义、饭圈文化)等现象充分折射出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与青年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出现了断层。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加强青少年价值观建设,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一方面,以科学理论和伟大思想作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讲好“国家与个人同发展”的时代新故事,帮助青少年实现民族复兴与个人成长的同频共振。
二、创新大思政课程体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大思政课程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在小学、初中、高中及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相应的思政理论课程,更是实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遵循。大思政课程不应局限于学科教学,而应该渗透到青少年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一,新时代本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广大青少年不仅要知道“向何处去”,更应明白“从何处来”。在大思政课程构建中渗透历史视野、厚植家国情怀,才能引导青少年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坚守初心、汲取力量。还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享受,守正创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其二,美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通过美感教育使人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进而从心灵层面反映到行为层面。人对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因此,在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需通过美育激发青少年为创造美好事物而理直气壮地奋发向上,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其三,大思政课程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育,所谓“学以致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要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当地革命文化,为课程开展实施营造青少年近距离的身临其境氛围;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赋予文化精髓新的时代内涵;聚焦社会文化现象,引导青少年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加快培养教师队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新人培养,同样需要教育领域的新生力量。打造一支风清气正、师德高尚、本领扎实的教师队伍,才能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关键实处。对教师进行考察评价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学术造诣和专业能力,更要考量其道德品质、教育热情以及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将教师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方面,尤其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大展拳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大胆破除以往“唯分数论”的误区。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现实需求上来。努力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不仅是对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一次战略布局。只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本色和方向,实现“五育并举”的目标,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新型举国体制之下,我们需要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