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胜
备课时,取谁舍谁?如何取舍?这是“取舍”间的艺术。
最近,在进行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的整体设计时,我结合单元“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语文要素,设计了“图文共赏: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单元大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单元课文中完成“读美文、摘美段”“品名画、配文字”“画动物、写动物”等任务。
下面,借《猫》这节课例分享备课中“取舍”的心得。
舍“旁逸斜出”取“目标之需”。有一个环节,设计时我比较满意,试讲后不少教师也夸赞有加。在学生品完“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句中“吧”“啊”“呢”等语气词的表意功能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补白:朝阳初上,老舍先生侍弄院里的花草,花影中看不见猫,心想:这小家伙,今天怎不抱着花枝打秋千了?
夜深人静,老舍先生在灯下伏案写作,身旁好像少了什么,心想:_________。
晨光熹微,老舍先生早起运动了,清风吹来满院的花香,仍不见猫的踪影,心想:__________。
意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老舍先生这“一天一夜”对猫的爱怜和担心。但有教师提出,此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语气词的作用,指向的是表达。而情境补白更多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学生对老舍先生爱猫之情的理解不是难点。或许,这是教师设计的“亮点”,有语文味,但也有可能是环节的败笔。
于是,我舍弃了这个情境补白,顺着环节目标与学生继续品味老舍先生的精妙用词。
变“先扶后放”为“先放后扶”。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先扶后放,中年级语文学习更是“指导一段,迁移全篇”。一开始的设计,我是指导第二自然段,领着学生体会老舍先生是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然后再让学生自学其他内容,运用迁移。这好像问题不大,并且试讲效果也很好,但我发现“学得太顺了”!我何不让学生尽情地“跳一跳”去摘桃子,摘多摘少,我再给他们补?于是,我“痛下杀手”,把环节倒过来,先放后扶:让学生满篇寻找老舍先生表达对猫喜爱之情的方法,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汇报交流环节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作为教师在互动中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概括、归纳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