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心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师说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点击进入湖南在线
2022年06月2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我不配”到“我很好”

  □ 李丹萍

  有这样一群人,面对夸赞和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们总是觉得这是不可能的,犹如小孩子偷穿了妈妈的衣服,好似一个冒充者。

  那么,他们为什么无法大方承认自己的优秀?从“我不配”到“我很好”,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从小到大,李丽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考试年级第一“常驻选手”,“985”硕士,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优秀员工。赞美、夸奖早已成为她生活中的常见品,但李丽至今仍无法适应。上周,李丽撰写了一篇宣传稿。“你文笔也太好了吧!”“要拜你为师!”文章完成后,同事们的夸奖程度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那是个模版化的东西,谁写都这样。”

  关于“我不配”,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嵌入脑海中的警钟,可以时刻鞭策自己,不要安于现状;而有的人觉得,它犹如一朵压抑的乌云,时刻散播着负能量,让人看不清方向。

  在很多人眼里,从事秘书工作的王智渊堪称领导面前的“红人”:大到谈业务、见客户,小到吃饭、聊家长里短,领导身边总有王智渊的身影。但他自己却认为,完美主义倾向是让他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重要因素。今年年初,公司召开年度大会,王智渊被委任全权负责会议筹备。会议很顺利,领导与同事都对他大加赞赏,可他自己并不这么想,“会场温度有点高,麦克风声音有点小了”。为此,他十分自责。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李慧中表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和自恋的人一样,他和外界的评价处于阻断的状态。外部的评价无法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但究其根本是内心缺少自我评价标准。她说,一个人只有能够感知到,从而在这些有评价意义的维度上去努力,才会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培珺认为,有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实则是自恋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人在原生家庭中,早年母婴关系的受挫,是成因之一。“每一个抑郁和自我批判的自恋者背后通常隐藏着夸大的自己。所有自恋者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内心的恐惧、羞愧以及虚弱和自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抚养者如果对他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多半是挑剔的,这个人就倾向经常反思,很难肯定自己。”她说,但是如果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只有盲目的夸赞,这个孩子由此建立起来的自信,也并非真正的自信。

  然而,并非全部有“我不配”感觉的人都是自恋型人格,有的人则是因为不自信。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教师罗翔说,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对此李慧中很认同,“我们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要回归体验。”李慧中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体验能帮助人建立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内涵。”

  林培珺表示,寻求睿智的朋友或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医生)的帮助,有利于建立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

  对于家庭教育,林培珺建议,家长不可对孩子一味地批评,也不可盲目夸赞。具体的夸奖对孩子有引导作用,有助于孩子在心中建立评判优秀的标准。“虽然考得不理想,但是你比上次进步了10分!”“你现在每天比以前看书更专注了,这是进步呀!”让语言落地,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广告热线:(0731)84326428 传 真: (0731)84313258 订报热线: (0731)84313258
邮 编: 410005 邮 箱: kjxb001@126.com  全年订价:168元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