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郡湘府中学 朱箐兰
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仍以课本、教师、课堂三者为中心,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对于这种封闭的状态,一方面广大语文教师努力想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发挥学生应有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课堂之外的语文教学资源又相对匮乏,那么,如何开掘、利用校园内部资源,让语文跳出封闭的课堂空间,让感受带动思考,让发现引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如何开发校园内部语文教学资源方面不乏论著,但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如设立校园标语、添设雕塑、布置景观墙等等,而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长期被忽略,那就是校园的绿化景观设计。
试看201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题目为: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本题要求考生对两首咏物诗进行比较鉴赏。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平日对芭蕉和海棠形象比较熟悉的同学,在理解诗句意蕴上更具优势。芭蕉叶碧绿光洁,新萌之时其卷缩成细筒状,且顶梢有干焦的茎脉细如烛芯,故譬之冷烛极为精当;待蕉叶略展而未展时,其又状如书札。见过芭蕉如此形状的学生通常在读完诗句后就能捕捉到作者的设喻之妙。相反,对芭蕉这种植物没有印象,或是只有粗略概念的同学,在读完首句后就出现了理解上的障碍,甚至有近三成学生误以为“冷烛无烟”指的是熄灭了的蜡烛。
初春,常见的便是海棠、桃花和李花,它们开放于料峭春寒之中,正如《未展芭蕉》中所示“春寒”二字。海棠未展之时,叶多花少,且花蕾小巧,正是诗中所咏的“新绿一重重”“深藏数点红”。这一点,但凡驻足观赏过海棠花的人都不难体会。而诗人正是将海棠的这番矜持沉稳与桃李之嬉闹轻浮形成了对比。但是,倘若学生不曾对桃李明艳背后的张扬有所感知的话,是很难体悟作者在海棠身上所寄予的情感,而参考答案中海棠“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这几个踩分点更是无法触及。
无论是海棠还是芭蕉,这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红一绿(07年重庆卷诗歌鉴赏考查了苏轼的《海棠》),在今天大多学生的眼里,竟然是陌生的。而我们都知道,不论是诗歌的鉴赏,还是其他文学形象的品读,如果缺乏对生活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细致体会,便无法形成文字内外的沟通。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烟柳”之朦胧、“霜叶”之绚烂、“风荷”之翩跹,缺乏对形象的亲身审美,学生对形象背后意蕴的理解,无疑是机械的。而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当涉及各类文学形象时,教师不得不借助图像、影音等手段来辅助学生的认知。但是,这些由教师加工过的二手资料,难免带有符号化和概念化的色彩。
从这一意义上说,亲近自然、亲近常见的文学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不能全部指望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这一项工作。那么,有没有一条可行的途径来拓展语文的教学资源、营造学生自主审美探究的空间呢?答案是肯定的。
养一池藕花,便可说“爱莲”;扫一地梧桐,便可说“木叶”;种一圃兰草,便可闻香涵雅,体验“兰径薰幽珮”之美(选自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2015四川高考古诗词试题)。可见,校园的绿化景观,完全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然而,就湖南省来看,许多中学在文化墙、励志语、校园雕塑上下了不少功夫,它们确实成为语文教学以及经典文化传播的系列阵地;但是,作为校园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绿化景观,却少有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尤其缺乏将其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意识和理念。
那么,校园的绿化景观如何为语文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选择栽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尤其是具有文化内涵的花木。2.形成季相分明、高低错落、疏密相济、色彩缤纷的绿化景观。3.结合周边山水资源,蕴育特色,形成情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认知发展的一个因素。认知发展,是个体积极参与、不断练习、主动构建的过程。让我们打破校园绿化千篇一律的困局,一起建设语文教学与校园绿化景观相融合之路,为学生拓宽一片语文学习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