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年来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答案或许应该是“排队”。这一年,不少博物馆、剧场门前的队伍变长了。
2017年3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开展后便迎来了汹涌不断的人流。中方策展人闫志曾透露,从安检排队到进入展厅,高峰期差不多需要三个小时。6月至10月间,该展转移至上海博物馆,同样火爆。
4月,刚刚修缮完工的上海百乐门免费开放。开放当天,排队的上海市民几乎将百乐门围了个圈。6月,北京人艺的《茶馆》开票当日引发排队购票潮。有观众凌晨3点多就排队买票,“6个小时12场演出门票就全部售罄”。
9、10月间,《千里江山图》全卷展出成了故宫最热闹的事。9月15日,《千里江山图》特展开幕当天一开门,前来参观的观众纷纷以“冲刺跑”的形式入场。
11月,话剧《窝头会馆》在北京上演。开票不到6个小时,所有场次门票即告售罄。有关注该剧的人士说:“连人艺的舞美老师都拿着小马扎凌晨排队去了”。同月,汇聚了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等20世纪中国美术史重要画家的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当时参观者排队长度一度达几百米。这场为期9天的展览接待观众13万人。
他们为什么去排队?曾两次为《千里江山图》去故宫看展的郭旗说,第一次去看这幅画纯粹是出于“好奇”。“当时大家都在说这幅画的‘传奇’故事——王希孟年仅18岁便在宋徽宗的指导下完成这幅画,完成后不久便英年早逝。说实话,我不是书画爱好者,当时真是被这个‘传奇’先吸引的。”
“但真看到的时候完全被震惊了。”于是郭旗又去看了第二次。“第二次看就是带着‘我没看够,再看一遍!’的心态去膜拜的。”
虽然从9月24日开始,故宫对陈列《千里江山图》的午门正殿展厅实行发号分时参观措施,减少了观展者等待的时间,但进入展厅后仍免不了排队。现在回忆起到故宫排队,郭旗觉得“太值得了”。“一开始没到那张画前,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一个个屏息凝神,真的是趴在玻璃上一点点的看。急得我直跳脚!结果我到画跟前的时候,我比他们还慢!画面的栩栩如生,笔法的精细入微,真是想一点一点的看。”另一位曾排队买《窝头会馆》票的大学生则是冲这部话剧的明星阵容去排队的。虽然最终并未成功买到票,但他直言,如果这样的剧再上演,还是会去排队。
不过,这样的场景即便是在几年前还颇为罕见。2009年和2013年,《千里江山图》先后两次在武英殿展出。“除了不知情‘闯入’的游客走马观花、喧哗而过,特意来观展的人依然不多。”
明显的变化发生在两年前。当时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图》等藏品在“石渠宝笈特展”展出,“故宫跑”在那时应运而生。到2017年,排队在文化领域已渐成常态。
一方面是大众的文化需求正在爆发,另一方面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却显得匮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撰文指出,这类文化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展览“让文物活起来”,证明广大民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观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单霁翔认为,故宫文化资源的呈现、文化能量的释放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藏品展览目前只增长了一倍,从过去的七八千件到一万七八千件这样的水平,只展出1%左右”。“这些努力还要持续,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