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兴隆九年制学校 徐荣波
科学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发现真理的过程。只有探究未知,并且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在我们小学的科学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启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科学之路,我认为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会“疑”、爱“疑”,激发学生触摸科学的兴趣。
一、看见未知,让学生想参与
在教学《食物的成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暗战》的一个片段:谍报人员在邮票的背后用笔写下密码,平时怎么也看不到,但是只要用药瓶里的棉签一粘一抹,就立马出字了。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大家都猜测这是高科技的专门密写笔和密写药水。这时我提示大家,这些所谓的密写笔和密写药水其实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找到。
接着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分析食物中淀粉成分的实验,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发现碘可以滴到土豆上、滴到种子上,滴到经过处理的叶片上来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或者用来鉴别唾液淀粉酶是否已经将淀粉消化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都超出了课本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了拓展。
看见未知,了解科学的秘密,我们在课堂上要通过设疑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当学生们的新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分歧时,也是引导学生打开科学探究之门的大好时机,学生有把问题弄明白的强烈欲望,教师的教学陷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都动手
如:学习《水的过滤》一课时,我将学生分为六个科学小组,在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自己来动手操作。首先通过图片、录像等形式欣赏自然界的水体,感受自然界水体的美丽。然后准备一杯浑浊的泥水、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播放演示实验操作视频。接下来学生进行操作,思考自来水是怎样得来的?最后师生总结,共同板演答案:自来水的基本生产过程是:进水→初次过滤→加入絮凝剂→反应→沉淀→过滤→消毒→通气(除去多余的氯)→自来水。这样在所有同学的参与中,大家知道了自来水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全球的水资源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懂得要珍爱水资源。
很多时候,科学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各司其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度的快乐体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都关注
在科学课中,探究是科学操作活动的中心,每次探究的一个知识点,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在学生不断失败——再失败——成功的过程中,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如:在《光的反射》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照亮目标”,第二部分是运用光的反射。本节课的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出“照亮目标”活动 ,在此活动中观察反射现象,认识反射光的规律,然后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光反射的事例,接着制作简易潜望镜深化对光的反射的理解,最后认识光的另一面——危害性。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重点培养学生课上自主实验操作能力和课后主动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课外探究能力。
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授课时不在于让学生多做课本习题,而在于发现问题、探究真理。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多样化地设计,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彰显教师的教学魅力。